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泰戈尔的,“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虽然是翻译过来,但是泰戈尔所表达的情绪依然没有变,前一段的节奏稍比下面一段缓一点,表达一种淡淡的类似记忆习惯的东西,而后一段边是感慨了,如果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成心地按照我所标的节奏明显停顿下,后面两字读音就自然会拉长些,这样所着重情绪就会体会比较深刻,然后我们可以再试着读快点——–看读完后那种无奈的情绪如此重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无所适从地沉默,脑子会刹那间的空白。

再看徐志摩的,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我并不知道,单从他的诗来看,仿佛随手遍处都是,小聪明的浪漫以及疏懒以及似乎以站在高处看低处的心态如此让后人把握的清清楚楚。单以他的押韵概念仿佛就是诗必须押韵而押韵,而忘记了押韵的目的。古诗的平仄有规律,其实也是为了句子的颠簸起伏用抑扬顿措的语气来表达各样的情绪与叙述,而最后一字的韵与平仄有关自然是为了照顾语气。而看来徐志摩认为灵感更为重要,或者字词的表达,至于韵,只要在最后一个字上耍点小聪明罢。。。看他这首:在不知名的道路旁(印度)

什么无名的/苦痛,悲悼的/新鲜,
什么压迫/,什么冤屈/,什么烧烫
你体肤的/伤,妇人/,使你/蒙/着脸
在这昏夜,在这不知名的/道旁,
任凭/过往人/停步,讶异的/看你,
你只是不作声,黑绵绵/的坐地?

还有蹲在你身旁/悚动的/一堆,
一双小黑眼/闪荡着/异样的/光,
像暗云/天偶露的/黑唏,她是谁?
疑惧/在她脸上,可怜的/小羔羊,
她怎知道人生的/严重,夜的/黑,
她怎能明白/运命的/无情,惨刻?

聚了,又散了,过往人们的/讶异。
刹那的/同情/也许:但他们/不能
为你停留,妇人,你与你的/儿女;
伴着你的/孤单,只昏夜的/阴沉,
与黑暗里的/萤光,飞来/你身旁,
来照亮那/小黑眼/闪荡的/星芒!

试着按照我标的节奏读一下,看看我们可爱的徐诗人浪漫而不着边际的激情同情心

诗是一种灵性的东西,而灵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而机缘凑巧的我们却多多少少的将之化为诗篇,戴望舒的雨巷是那么的灵感与对诗的敏感捉摸力的体现,他写的是杭州大塔儿巷一天雨中的情绪,而不幸的我却刚好住在大塔儿巷旁边而且曾经经历过同样撑伞在杭州那种细密雨中大塔儿巷独行

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逢 着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是 有
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在 雨 中 /哀 怨 ,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
撑 着 /油 纸 伞
像 我 一 样 ,
像 我 一 样 地
默 默/ 彳 亍 着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
她 静 默 地 /走 近
走 近 , 又 投 出
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她/ 飘 过
像 梦 一 般 地 ,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
一 枝 丁 香 地 ,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
走 尽 /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飘 过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油纸伞这三个字是一字一顿,与上面一句的节奏暗暗相符;“默 默/ 彳 亍 着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彳亍着,又是一字一顿。整篇雨巷仿佛就是曲慢三,雨的细密,心的不知所措,独上西楼般的寥寥,被这个节奏牢牢地摁定了

在看他的另一首古神祠前

古神祠前/逝去的
暗暗的/水上,
印着我/多少的
思量底/轻轻的/脚迹,
比/长脚的/水蜘蛛,
更轻/更快的/脚迹。
 
从/苍翠的/槐树叶上,
它/轻轻地/跃到
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
它/掠过/涟漪,踏过荇藻,
跨着/小小的,小小的
轻快的/步子/走。
然后,踌躇/着,
生出了/翼翅……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
在/芦苇间,在/红蓼花上;
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它盘旋着,孤独地,
在迢遥的/云山上,
在/人间世的/边际;
长久地,固执到/可怜。
终于,绝望地
它疾飞/回到/我心头
在那儿/忧愁地/蛰伏

这首留着给大家赏析,看这节奏如何把诗的神韵体现出来的

浙派诗人一直是国内现代诗的另类,记得我在16-18岁的时候特喜欢朦胧,喜欢极其抽象的表达,类似筐的那些有人说看不懂的那些(一筐,容俺托大了。。。作揖作揖。。),然后被前辈诗人狠批,我笑笑说我喜欢,他们边不说话了,其实,就象摇滚就象说唱,意象只有找到了支点,自然边炙手可热了。。

再说食指,看他1968年12月20日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下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