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涯转来的,原贴作者是ernie老师,标题及链接是:“过往的一些小事物”
因为很多有趣的内容和图片来自跟贴,为了方便查看和收藏,我在这儿整理一下。
原贴仍然在续,我也会跟着续。。。



  “过往的一些小事物”,我主要想谈的,是一些基本上已经从我们的视野消失的小事物。举例说,水烟斗,作为用具已经消失,但在影视里出现的机会还是不少,这就不算“已经从我们的视野消失”。又比如木屐,过去曾经在闽粤一带,几乎人脚一双,踢踢踏踏穿街过巷的传统木屐,业已消逝,但经过“改良”,钉上橡皮脚掌,形状变成倭式方形人字夹脚带的,如今又流行于市,所以也不算。再比如“节约领”――一种衬衫的假领头,虽然基本上没有人穿,但据说小摊头还是有得卖,所以,也不算。说了这几个例子,估计可以想见大概。
  
  一.“商业数字”
  
  儿时在广州,这种“商业数字”在商业上广泛应用:特别是水果摊,竖写账本的记帐。如今看看,觉得它们“象似性”很强,极容易学习掌握。其实在当年,小贩即便是文盲,写出来也是运笔如飞的熟练,毕竟是“商业数字”啊。
  例如,标价5角9分,会写作:
  〥〩
  ▲
  这个▲代表“角”,它的尖头,一般放在〥和〩中间的下方。
  
  又比如:标价5元8角,会写作:
  〥〨.
  ●
  这个●代表“元(圆)”,它一般放在〥和〨中间的下方。
  
  应用实例:一堆苹果,上面插放着一块竖立的长方形小木牌,写着苹果的标价。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科试题》,就有这样一个题目:
  
    一、单选题 (共60分,每题二分,不倒扣)
  
    2. 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
  
    (A)〤〧卄 (B)〣〤〧 (C)〩〢〦(D)〥〩〨.
  
  明眼人一看便知,答案应该是(D)〥〩〨.
  试将其它几个选项“翻译”如下:
  
  (A)〤〧卄 4 7 20 (B)〣〤〧 3 4 7 (C)〩〢〦 9 2 6
  通过这几个例子,看官对这套“商业数字”,大概已经可以自行“破译”了。


   这些数码的结构其实很简单:
  
  1,就写一个竖; 2,两个竖:〢 3, 三个竖:〣
  
  4,是个交叉:〤
  
  5,写成〥,其实只是 5 字写得草和快
  
  6,写成一点加一横,其中的一点,代表了5: 〦
  
  7,写成一点加两横:〧
  
  8,一点加三横:〨
  
  9,写成“久”的草体:〩
  
  20,两个“十”字:卄


  二. “硬壳盖帽”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note.ssreader.com/note/616788/DSCN0642-1.JPG” />

  四. 折纸游戏
  
  前两年到美国,跟着朋友在西南部转了一圈。到Arizona 州府凤凰城( Phoenix ),寄寓在附近一位友人家里。居停主人的小男孩叫西蒙,上小学二年级。西蒙长得很瘦,看到家中来了客人比谁都高兴。他拉着我们看他的藏品:各种汽车的模型玩具,制作很精致,价格不菲,堪称全套“美式装备”。我忽然想起儿时玩的纸折“飞机”,于是问他要了张纸头,折了一部滑翔机,和他一起到后院“试飞”。我把飞机向空中掷出,它稳稳地在空中盘旋了好几个大圈子,把西蒙乐得闭不起嘴。然后,我们轮流放飞机,孩子兴奋得又叫又跳,大人们说:难得看到他这么高兴。
  
  第二天早上,我们还在用早餐,西蒙得去上学了,他特意跑来和我说:“我大概下午三点半就可以到家”。我明白,孩子十分委婉地表示,希望我们今天到外面去,最好早点回家陪他玩。于是我说:“好,我到时在家等你!”孩子满意地去上学了。
  
  晚饭前,我又挖空心思给他折了一些别的纸折玩具,有尖头飞机,轮船,小艇(带蓬地和不带蓬的),衣服、驼背人,仙鹤等等。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反演”而互相变换。记得儿时还会折一种小“皮球”,可以吸入粉笔灰,用手挤压,粉笔灰可以喷出来。当年课间休息,同学们会以次互相嬉戏。如今,再想不出怎么折的了。
  
  晚上,西蒙在餐桌上摆放了这些纸折玩具,把爷爷、奶奶以次,家中所有的主客都拖来观赏。大家一起又回忆了许多曾经会折的纸折玩具,其乐融融。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album.sina.com.cn/pic/488c20b202000aij” />

(网友“永恒不再来”):真是唤起了我遥远的记忆啊:
  折纸玩具: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物质的贫乏导致孩子们没有过多花哨且昂贵的玩具,最多的就是用纸折各种小动物和生活用品,记得我最拿手是小船,还看见过有人用很薄的纸张折出一个中空的东西,吹口气就成了一个小气球–当然不能飞:0
  "东南西北"我们也是在里面写不同程度的坏话,比如"驴子","猪头"等等,然后选择东20下或者多少下,然后做选择的这个人就很开心的被耍了.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www.thdxg.com/images/cp_4.gif” />


   八.灯芯
  
  一位同事鼻子出血,仰头用面巾纸捂住鼻孔,我想起儿时的灯芯。那时,如果鼻子出血,大人总是拿来一小束灯芯,让把鼻子堵住。
  
  灯芯,是家家户户常备的,用来点油灯。把一条灯芯放在灯盏(像个小碟子)里,加上一点灯油,就可以电灯。到灯芯将近点完,用小竹子略微往外挑挑,随着几声逼勃,星星灯火洒落,油灯又欢快地大放光芒。“昨夜灯花,今朝雀喜”,给平静的日子增添不少喜悦和向往。
  
  灯芯,在杂货店里是一束束一扎扎缠绕捆扎,外面用红纸包住出售。买回家里,放在放灯盏的台子下面抽屉里,随手取用。一束灯芯,约有20公分长,手感温软,洁白可爱。用红纸包住,为的是吉利。
  
  后来,才知道熟药店也有卖灯芯,不过,那是当药材用的,不那么洁白整齐。南方湿热,人们用灯芯草煲汤、煲凉茶,据说有清热利尿功效。“灯芯花,淡竹叶”,小孩都会唱。小孩积食,用“灯芯花,淡竹叶”烧点汤喝下去,可以清热消滞。

灯芯草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img.china.alibaba.com/img/offer/55/88/40/15/55884015″ />


   
  九.灯筒
  
  这里说的“灯筒”,是指煤油灯的玻璃灯罩。儿时见过不少“灯筒”,见得品类最多的,是在地摊上。有威武雄壮的,有斯文淡定的;有长身玉立的,也有痴肥如玉环的,不一而足。当时城市里用得最多的,是“蚊子灯”:蚊帐里看到蚊子趴着,用小小的“蚊子灯”开口处轻轻罩上去,蚊子便会投入火中。
  
  儿时在广州,孩子们都听说过“李灯筒”的故事。“李灯筒”是从前广州的一个大军阀,名叫李福林,早年在两广总督衙门当号手,因犯事被开除,之后用墨涂黑了玻璃灯筒当手枪行劫,江湖上人称“李灯筒”。1924年被孙中山任命为粤军第三军军长兼广州市长。
  
  长大后,曾经有机会远离城市文明,这才和灯筒有了长时间的亲密接触。点煤油灯,时间长了灯筒会被煤油烟气熏黑。我喜欢擦拭灯筒这活儿,会很有耐心地把灯筒擦得光洁无暇,然后,把灯点上,除了中兴的光明,分外灿烂喜人,还享受到擦拭灯筒的成就感。那时,大家都珍惜能够独自使用一盏煤油灯的机会。一灯如豆,心中灿然,读书写字,常到深夜。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img.china.alibaba.com/img/offer/22/69/08/16/22690816″ />


   供应宋青瓷盘龙浮雕灯盏(图)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www.pestdetour.com/images/products_n-z/sunbeam%20bug%20zapper_lrg.jpg” />


   九 工尺乐谱
  
  儿时在广州,有亲戚和邻居喜欢玩民族乐器的,看见他们摆放在乐器旁边的,都是一些怪里怪气的字,原来这就是“工尺乐谱”。一位长辈喜欢玩扬琴,有空便敲敲打打,一帮乐友,嘴里哼唱着“工尺乐谱”:尺、工、合、士、上。。。。。。唱的非常带劲。这位亲戚,保有许多“工尺乐谱”。那时,“工尺乐谱”合乐器在市民中相当普及:大街小巷,楼下楼上,经常看到一群爱好者在练弹练唱,也是街头一景。

  资料(转载):
  
  几百年来昆曲的音乐载体是以工尺谱的形式出现的。工尺谱是我国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早在明、清时代便有《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贵丰富的遗产。
    
    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当今简谱的1、2、3、4、5、6、7;用带勾的上、尺、工、凡四个字加上合、四、一共七个字表示简谱低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用带立人偏旁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简谱高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而声乐作品绝不可能有三个八度的音域,因此也就足够了。将曲词标好工尺后再点上板、眼,一支曲牌就谱成了。
    
    但工尺谱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一拍当中如果有三个音,假如是6、5、3、工尺谱上就不能分辨前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还是后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这是其一;另外工尺谱能表示4却不能表示#4,能表示7却不能表示b7,这样在众多的北曲曲牌中凡是有近关系转调,也就是调式交替的曲牌,演唱和演奏将比较困难,如果在齐唱或齐奏时同时出现还原4和升4和同时出现还原7或降7,那将极其刺耳,非常难听了。
    
    另外,工尺谱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当今的简谱。所以现今各昆曲剧团所用的曲谱大多为简谱或线谱。由于上述原因,将工尺谱翻译为简谱的工作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如 1926年出版的《昆曲新导》、1936年出版的《怡志楼曲谱》、解放后1982年出版的《振飞曲谱》、1987年出版的《侯玉山曲谱》、1990年前后出版的《马祥麟曲谱》、2002年出版的《兆琪曲谱》及《振飞曲谱下册》等等,这些简谱译本为昆曲的传承和普及,为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图是粤曲谱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www.sxjwww.com/cp/tongq/5.jpg” />

 如今女孩子的手炉(hand warmer)不一样了:)

(网友“bluebonnet”)

450) this.width=450″ src=”http://treeheaven.zoomshare.com/files/photo/magnatic_drawing_board2.jpg” />

(网友“故园遥望”):石板和石笔我小时候还用来着,一度是学校要求必备的学习用具。我也来贡献一个画小人的歌谣(嗯,虽说有不雅用词):
  有个丁老头儿(写个丁字,鼻梁有了)
  借我俩鸡蛋(在丁字一横下,竖钩左右各画一个圆,眼睛)
  我说三天还(丁字上写个“三”字,皱纹)
  他说四天还(丁字下写个“四”字,嘴和牙)
  去你妈的蛋(画个大圆把上述统统包住,脸)
  我说三天还(在大圆左边画个反的数字3,左耳朵)
  就是三天还(在大圆右边画个数字3,右耳朵)
  
  “我还用过一种写字板,底板是蓝色或者红色有粘性的油墨纸,上面覆盖一张薄薄透明的腊纸,黏合在底板上。但那笔,只是一根尖头的木笔,“写”在板上,就呈现有颜色的字。写完了,把那张薄薄透明的纸掀开,字都没了,又可以重新写。。。”
  这个,我女儿现在还用着呢,连笔都省了,拿手指头划。:))


  十四。 用背带背孩子
  
  用背带背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只在广东福建流行过。那时,农村不用说了,便是城市,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用背带背着孩子走路和干活的。除了孩子的妈妈或者其他长亲,很常见的还有5岁孩子背着1岁婴孩的,这也是当时城乡的一道风景线。这样的一个景象,也许多少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贫穷、孩子多、经济落后。。。
  
  传统的背带,包孩子的核心部分,上面绣得红红绿绿的,有花,如牡丹;有画,如吉祥鸟;有字,如“吉祥富贵”。背带有两条长长的带子,用来将孩子十字交叉捆在身上,带子上偶尔也会看到绣着花的。用背带背孩子,大人可以腾出双手干活,有时一边干活,一边用最甜蜜的话语哄着孩子,甚或和孩子“聊天”,诉说一些什么。
  
  不过,从来没看到过大男人用背带背着孩子的。
  
  有一种说法,说是用背带背过的孩子,会变成罗圈腿的。军训学习“立正”,两膝的内侧,怎么也无法并拢,也许会因此多挨一些打。但是,罗圈腿和背带,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是很难认定。说概率较高,倒也许是事实。
  
  后来,东南亚的归国华侨,为城市“引进”了印尼最传统的SERENDANG,是用一大块花布,把孩子兜在怀里。这样的母亲,显得又洋气又潇洒。穿街过巷,恍惚一簇美丽的花儿作流动展览。城里人立即跟上,纷纷仿效,传统的背带,于是迅速式微。但是在乡间,背带还是继续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见说如今又有人寻购背带,市面上要卖到80 元一根云云。
  

  十五。 纱纸
  
  纱纸的纸质洁白,细韧柔软,拉力强韧,以前在民间有广泛的用途。
  当学生的,会用纱纸捻成细线钉簿子。以前的帐簿、毛笔字练习簿等等许多簿册,都会先用锥子穿洞,再用纱纸捻成的细线装订。传说彭祖命长,是因为他的名字被误写在“生死簿”的装订纱纸里面了,所以点名总是点不到他。当然,这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但极小概率不等于零。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过类似情况。我想到一个例子,是作家无名氏。
  
  49年后,无名氏的作品几乎立即遭禁。他原是国民党军官子弟,一家人都去了台湾,其兄卜少夫更是“文化特务”。然而,他在杭州也只是失业,甚至在文革中都没有受到过冲击。
  
  纱纸,又叫桑皮纸、棉纸、纱皮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手工作坊经过21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纱纸曾用于包装茶叶、茶饼、药材、参茸,捆扎钞票,以及制作灯笼、、灯罩、纸扇 、风筝等。传统的盐焗鸡制作,就是用纱纸把鸡包好,再用盐焗的。
  
  制作最简单的四方形风筝,先用两支竹篾扎成骨架,将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处,再将竹篾贴在纱纸或者其它纸上,然后慢慢屈曲,直到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
  
  第二天就要走出国门,下午三点,小黄到要好同学家里辞行,顺便制作了一只纱纸风筝,还给拖上两条长长的尾巴。他是家传的手艺,制作娴熟而精湛。次日,小黄把自己放飞,从此再无消息。那一年,他刚初中毕业。
  
   十六。 小动物饼干及其它
  
  儿时零食,可供品种少,可得度也低,兼顾嘴馋和糊口充饥,我比较喜欢饼干。记忆中,有三种小饼干,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小动物饼干、香烟饼干和“肚脐”饼干(“肚脐”饼干上面加上红色或者绿色的一朵糖花的,现在还有,叫“宝石饼干”)。
  
  当时,这三种饼干都是用“黑”面粉最粗糙地制作成形,售价也最低。这样,极其有限的零用钱,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一,可以买到较多的量,第二,吃的时候,可以“自然分解”,延长心理享受时间。比如吃小动物饼干,可以先吃大象的腿,同时要自己承诺,另一条腿要等一会儿再吃,或者可以先剥开成两片大象,慢慢享用(吃香烟饼干和“肚脐”饼干往往都用这个办法)。这三种饼干,从小伴着我看书,一直伴着我到高中毕业:一边看,一边吃,自以为是最大的赏心乐事。有好书看的时候,常会有“恨无饼干”之叹。
  
  大概因为“低档”,这三种饼干不知什么时候起,早已退出了市场。但是,只要有可能,我身边总是备有饼干,而且,伴随着吃饼干的,永远是看书,一般不会“白吃”。上网后,自然还增加了“看网”。好看的书一卷在握,咬上一口饼干,至今还是美味,不独是儿时怡寄。只不过,风辰雨夕,偶尔还是要念起那三种已成“过往”的饼干,不免怅然。忆华年,思往事,是不必一定要锦瑟才能起兴的。



上几个图片:

发表评论 Leave a Reply

校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