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杜甫《登岳阳楼》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漂泊于湘江洞庭湖一带。大历三年(公元769年)杜甫在病困潦倒之中来到岳阳,写下了被后人评为“登楼第一诗”的具忧国忧民心境,凄凉落漠又宏伟丽的《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滋泗流。

  现今岳阳楼上三楼正壁,悬挂着杜甫这首诗的诗屏。屏中字体笔意豪放,雄健挺拔,似以一泄千里奔放之意来抒发杜老先生悲天恸忧国之情。人们在欣赏时不难看出诗屏字体所具有的“毛体”风格,确实,这正是毛泽东亲笔手书的诗屏。

  一般风景名胜都极少见到毛泽东除革命以外的字书题词,而且1961年,原岳阳县文化馆陈忆吾馆长托其胞兄陈赓大将请毛主席为岳阳楼题匾,当时毛主席转请郭沫若书写。缘何岳阳楼又有毛泽东的这幅字体呢?

  关于这幅字屏,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1964年7月,毛泽东巡视南方后坐专列返京。当车窗外出现浩淼的水景时,毛泽东问当时随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列画所处的位置,张平化回答:已进入岳阳。毛泽东在20年代初曾三次来岳阳做建党工作和组织工人运动。毛泽东沉思起来,或许他老人家回想起以前的峥嵘岁月,回想起他登临过的千年古楼。片刻后,毛泽东展纸挥毫,书写了这首杜甫的《登岳阳楼》诗。

  另一说是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清理遗物时,在书案上发现了此件书体。八十年代初,文物出版社和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将此件书体录辑,此书体才得以面世。

  关于这两种说法,人们莫衷一是,到1995年,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参观岳阳楼时证实,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诗原件是主席逝后,负责清理的工作人员发现的,而且,根据对原件所放位置和对墨迹的判断,书写的时间应在1976年春夏。由此看来,这两种说法中,第二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在毛泽东所书这幅诗中,人们还发现了两处有趣的现象。

  一是诗中将原句“老病有孤舟”中“病”字写为了“去”字。毛泽东诗书通古今,一般是不可能写错别字的。毛泽东办事认真,在他的很多书稿中都有宁可涂改也不能有错别字的习惯。毛泽东为何要将“病”字改为“去”呢。

  二是原件前后无款识。毛泽东的所有书写中,不管是写作还是抄录,都是鲜见到这种情况的。

  关于这两种现象,后人予以很多猜测,但也只是众说纷纭,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解的谜团。只是,自古文人以诗言志,书写他人诗句亦然。从毛泽东所书杜甫的这首诗中,我们仍可以窥探到他晚年时个仍怀有的一种博大的胸襟。

  198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岳阳楼实施落架大修。1984年完工后,原放于主楼三楼的吕洞宾雕像移至三醉亭。根据人们的一致愿望和要求,毛泽东书杜甫诗的雕屏被安置在了岳阳楼三楼。

  毛泽东书写的杜甫《登岳阳楼》诗,杜甫、毛泽东,中华民族史上古代和当代的两位伟人的思想者在岳阳楼上以这种独特的方度站在了一起。它显现了楼的气势,更为千古名楼增添了无限光浑。

岳阳楼记/范仲淹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余 作文以记之。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朝辉夕阴,气象
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 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呼?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催。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忌,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址汀蓝,郁郁
菁菁。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褥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吁!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m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