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几瞥(五):从热门书看流行风

回国去,每次必定要去的是书店。如果不买两本书带回来,似乎就等于没回过国。

去书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一下可以了解到国人现在的主流话题。如果不去翻翻流行书的话,你马上感到和国内的人交谈,就缺乏共同的语言。虽然你们都是说中文,可能你会完全听不懂别人的意思。为什么说“他动了我的奶酪”?谁是“穷爸爸”,谁是“富爸爸”?多年没回国的人,肯定会不知所云。

书店之于网站的好处是非常集中,是强加给你的视觉印象,而网站还是有些杂,是你主动选择的为主。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当当网浏览买书,却无法感觉到在流行什么。

外国文学作品一般和国外比较同步,差不了半年。但是那种无法准确分类的杂书,就很难拿国外的流行风相比。这一点,国内的书店为你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流行风的可能性。

走进上海福州路的上海书城,满目书架,满目寻书人,让人眼花缭乱。往里走,走道中间摞放着一堆堆书,直到电梯前面,摆了好几堆书。这就是当今的中国人目前的谈资,这就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书店里的顾客,看书的人很多,站着的,坐在地上的。从一楼到六楼,看书的人数依楼层的高度减少。逛书店,大概比逛服装店还要费时间,还要累。让你站两三个小时不动,那可是个力气活呀。现在的书都不便宜,可是大家都是拎着一个个装满书的口袋出门,没有看见什么人空着手出去的。不能不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是人均消费并不低的消费市场,大城市尤其如此。

流行书换的真快,这里的话题我感到非常的陌生。书店里的书,看上去名目繁多,实际上相对简单,集中起来就是几个题目:炒股投资理财,养生排毒升学,巴菲特彼德林奇,易中天于丹郎咸平。这就是当今中国的流行风。每个题目下有数不清的版本,标题,仔细翻翻,又大同小异。

这种中国书籍市场的现象让我想起了两个有趣的话题:中国消费市场模式——雪崩现象,中国消费产品制造的特征——追求流行因而缺少差异。

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中国人特别能消费,二是中国市场的传播能力特别快,三是中国消费品的流行期特别短。特别能消费¬——就象积满了雪的雪山,传播快——就像雪崩一样一下子爆发,厚厚的雪全都滚下来,流行期短——一个雪崩的时间很短暂,下一个雪崩又在酝酿中。

与国外的消费市场行为不同,国外的消费者按财富呈三角形,由于社会阶层的相对稳定,各个层次的消费流行不太容易渗透到其它层次,因而传播慢,因而流行时间长。国内的主流消费是跟风,风刮向哪里,人们就趋向哪里。因为,国内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社会阶层,富人也是近几年才多起来,但是他们消费习惯不固定,容易改变,也是几年一变的过来的。比如北京的特色酒楼刚开张时,肯定人满为患,两年之后就好景不再,4-5年后就得易主重来。

欧美国家的消费品制造者早期针对中国市场往往无法应对,主要原因是他们还不清楚这个雪崩现象。他们的劣势在于计划不能灵活。国外管理者主要工作是计划,可计划性是管理者的高级境界。一旦计划定下来,就很难改变。无法计划的东西都是风险,是风险就却步不前。当雪崩还没开始时,他们不知道雪崩什么时候发生,也不知道雪崩倒向何方。一旦雪崩发生,再做反应已为时过晚,市场的窗口已经关闭。而中国的特点是在每个市场的窗口处,都有一大批投机者等待着,在雪崩发生时,可以趁机捞一把。当然同时又有一大批投机不成的企业就此倒台。这也是为什么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的理由。

缺少差异性,讲的歪一点就是相互复制的太多。一个新东西出来,立马出现无数复制品。一方面是因为消费市场流行快流行短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造就的创新特征决定。 中国的主要创新模式是什么,两头重,中间轻,新技术的早期投机和后期复制,缺少的是中间的稳重的按部就班的整合。这种特征来自中国文化。衡量文化差异的一个指标是对未来的态度,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荷兰著名教授Hofstede的若干文献。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一个最大差别是,总体上讲,中国人对未来一般抱着乐观态度,而西方人一般抱着悲观态度。西方人注重过程,喜欢在细节和程序上较真,中国人注重目的,只要主观意愿好就行。西方人注重从现在开始,中国人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西方人注重环境,注重计划,注重规章制度,中国人喜欢放纵喜欢随意,蔑视制度。因而在最需要结构和体系的创新阶段,中国文化方面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成为障碍。所以在中国,复制别人,确实是超越别人的最好捷径。

好了,这个话题可以以后单列出来讨论。不在唠叨了。

在海外的XDJM们,要想知道国内现在流行什么,不妨回国去书店看看,那是社会流行的窗口。什么?半年前刚刚去过。没用!现在没准早就换了好几茬了

本系列链接和预告,欢迎关注。多给加点星,让咱也升个院士。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一):没链子的三轮车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二):穿着拖鞋爬长城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三):昆明湖上少了点什么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四):豪宅为什么没人住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五):吃烤鸭不去全聚德,吃涮羊肉不去东来顺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六):不堵车的北京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七):做房地产的中戏美女导演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八):洗脚城晚上不接客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九):盗版从良,从良盗版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十):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北京目睹之怪现象(十一):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该谈点正事了)
杭州行(一):飞越西湖
杭州行(二):宋城千古情
杭州行(三):花园的城市,城市的花园

杭州行(四):天堂里的歌声

杭州行(五):一年一个样
杭州行(六):新西湖印象
上海几瞥(一):长岛别墅
上海几瞥(二):海归的工厂
上海几瞥(三):金茂的午餐
上海几瞥(四):酒楼还是宫殿
上海几瞥(五):从热门书看流行风
上海几瞥(六):金杯银盏的背后:拼缝的人
上海几瞥(七):海归网虹桥聚会,个个美女(最灿烂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