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知名较早,因有几首诗广为流传,如‘再别康桥’和‘莎尤纳拉’。梁思成也有人念叨,由于老有人记起他的一些保护文物的往事。林徽茵为大众所知,很大程度得益于那个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在近代是个大诗人,写得多,好诗也多。他早年读北大预科,后又到美国和英国留学。林徽茵是他在剑桥游学时认识的。林当时只有十六岁,和他爸爸在一起。即使林当时很喜欢徐志摩,她也不可能有权去选择他。在林那样的家庭,和她那样的年龄,婚姻还是父母做主的。再说徐志摩当时已结婚,在林的爸爸眼里,徐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这件事对徐志摩而言,只是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爱上了一个无望得到的小女孩。 那个年代,才女非常少,不像现在,每年有上百万女大学生毕业。 要是徐志摩活在现在,以名诗人的光环,他不会为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如此想不开,辱人又被人辱。

林徽茵看上去很秀气,很有才气,但和徐志摩一样,非常文弱。她有散文和诗歌传世,但数量不多。她与徐志摩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有文人的感觉。俩人在一起未必不好,可能都会在创作上更多产。问题在于这俩人根本无路在一起。 俩人初次相遇时,林徽茵太小,徐志摩不够格;等徐志摩离婚后,林徽茵已定婚。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在美国得了个建筑学硕士,回国创立了两个建筑系。被称为建筑学家,实际是个建筑史学家。他经常被提起有两件事,一个是二战时告诉美军不要炸日本古都奈良,第二个是反对毛主席拆北京古城墙。 美国人听了他,没炸奈良,但毛泽东没听他,经常被骂。 50年代,毛主席忧心的是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国,北京的城墙对他而言是件小事。他的忧心并不是没有预见性。想想50年代美国对我们的核威胁,60,70,80年代苏联对我们的核威胁和常规武器威胁。今天我们江主席和胡主席神气地到列强的地界听21响礼炮,很大程度仗着毛邓的家底,不是北京的城墙。但当代人早已忘掉这些背景,跟着骂老毛,赞扬梁思成。 他与林徽茵的婚姻也不能说不好–外人也难全搞清楚。但林去世很早。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角色最尴尬的是徐志摩,最积极的也是他,他挑头爱上了林徽茵,一辈子念念不忘。三个人中,一生成就最高的也是他。另外两个人的婚姻实际上不是自由恋爱来的,有没有徐志摩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