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己是个城里孩子,一直觉得有点儿可惜。

虽然小时候也住过农村,但是父母属于支边的大学生,有自己植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和朋友圈子。因此上,我们小孩也就随着他们,有了习惯,有了圈子。

每次跟父母省亲,亲朋好友少不了同情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在北京享福,就等于是吃了苦。仿佛北京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而我们在村里生活,一定是吃糠咽菜,风吹雨淋。其实在小孩的眼里,北京不见得就好,乡村不见得就糟。

不过老人家说得多了,逐渐地,或多或少认可了这一类的看法。

作为孩子真正的遗憾,或者说是在成人眼中的幸运吧,就是除了上学,难得有机会同当地的孩子共处,在田野里疯跑到天黑,帮助大人下地干活,住在家畜满院的土坯农舍。常走的路上,当然也能看到村头田间的景象,袅袅的炊烟从一派荒凉当中的某簇村屋中升起,跟城里喧闹的油烟大不相同。我跟姐姐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走着,远远地望着,像是在看一片海市蜃楼。

那就好比游客的日子,虽然没有那么多深入生活的愁苦,但也少了安家于村野的乐趣。当然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到了知晓愁苦、必需担当的年纪。

我的不伦不类的农村生活,让我到了现在,对于动物植物,还是相当地陌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几乎都是在高楼与高楼的夹缝中走动,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偶尔到郊外小住,听到蛙声或者蝉鸣,若是刚好有着闲情逸致,也会矫情地追忆一番童年窗外的细河巨柳,那望不到边的芦苇丛。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我只盼望那些动物早早收声,不要再来搅扰我的清梦。

不知不觉间,我的孩子也按照我的模式长了起来。他们每日的生活内容,不外乎电脑、电视、课堂、玩具。有时幸运,被老师或家长带着,去城市中央某个公园里面专供参观的小农场上去,认识一下跟农村里的同类生活习性截然不同的猪们、鸡们、鸭们、羊们。对他们来说,最精彩不过的,就是还可以去摸这些动物呢!只是摸完之后,一定有人催促他们,立刻将小手手洗干净,不然就会生病。他们与乡村的所谓近距离接触,是透着城市的矜持的。

这不是孩子的本性。

他们可以在院子里玩儿上一个下午,却什么玩具都不用。单单对着一株新开的小花,一对小鸟,一只松鼠,甚至一群蚂蚁,他们就能看上一个钟头,边看,边对它们说话;他们也能自己动手,用朽烂的木板,搭一座小房子,给他们心爱的枯枝败叶居住;他们喜欢水,用拣来的瓶瓶罐罐接了雨水浇地,更要趁我不注意,偷偷打开浇树的水喉,把整个院子淋到透湿。

当我看到满身泥泞的孩子,总会立刻抓他们回来清洗,怕他们着凉,怕他们腌臜,怕他们把屋外的脏东西带回房里。

看看,我嘴上说着热爱农村生活,但实在已经失掉了真心热爱它的那一部分天性。

孩子的老师是在这一带长大的。有次跟她聊天,她说,四十多年前,她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所住的地方,还是一座树木繁茂的小山岗。孩子上学放学,都不用大人接送。于是他们下课以后,常常约着要好的朋友一起,爬上山坡去捉虫子,采野花。“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她说这话的时候,我对我的孩子生出满心的愧疚。

我曾经以为,我所没有得到的山野之趣,是由环境决定给或者不给的。但是当我越多地体会,越发现那其实并不单只取决于环境,更取决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孩子本是生来热爱自然的,与生俱来地与泥土相亲相近。你看不论是什么背景的小小孩,几乎无一例外地喜爱沙子、石头、树枝、昆虫、动物、甚至雨水。只是他们看样学样。假如他们在周围看不到发自内心对于自然的热爱,就会逐渐被授以所谓整洁高尚的观念,长成父母和社会所规定的样子,长成不折不扣的都市人。

所以说,我们作为父母,不仅要经常省察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要跳出惯有的生活场景,看看自己的日常所为,对于自己的孩子,正在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与我们以为我们的喜好,又是否相同。

也希望如此的不断省察和幡然醒悟,都还不算太晚。孩子的童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眨眼之间,他们就已经带着来自于我们的各种习惯,离开我们,去亲自丈量世界了。

发表评论 Leave a Reply

校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