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硅谷的并购季。Mergermarket的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完成的科技公司并购交易总值就超过1千亿美元。下半年完成的交易额可能还会增加。今年的交易包括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甲骨文(Oracle)以53亿美元收购Micros Systems,通常不涉足此类交易的苹果(Apple)也大举进入并购市场,同意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耳机制造商Beats。

所有这些交易缺失了一个因素:银行家。投资银行习惯了在企业客户收购其他公司时,从中赚取丰厚的佣金。但现在许多买方完成大额交易的时候完全没有求助任何投行。

对我们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本来以为总的来说金融服务公司规模太大、太重要,特别是投行。成为投资银行家不再被视为年轻、有才华的毕业生赚取高收入、取得重大世俗成功的最好出路。聪明的年轻人到旧金山而不是纽约或者伦敦发展。他们用西海岸的钱开初创公司,与西海岸的人才共同壮大他们的公司,目睹他们西海岸的同侪之间完成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在做出决定职业生涯的战略决策时,向一个东海岸的投资银行家寻求“专家”意见没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理由相信专家对你的行业的理解比你还深。

自我咨询的大型并购的兴起,和位于加州的风险投资业作为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单一投资来源的崛起,发生在同一时间,这并非巧合。当然,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融资模式依然存在,也存在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谷歌(Google)和苹果二者的市值加起来为1万亿美元。但在通常情况下,硅谷已经不再从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苹果在1980年上市、微软(Microsoft)在1986年上市的时候,两家公司分别因为开发Macintosh系统和Windows系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谷歌和Facebook在2004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IPO的目的并非获取它们需要的资金。它们当时已经有庞大的现金储备,并且此后还赚取了更多的钱。上市是让其股东能够变现自己的股票,而不是为了未来发展进行投资。近来,如果一个科技公司希望募集资金以进行增长性投资,该公司会召集一些人脉颇广的风投人士,他们能提供的不止是资金。硅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内部融资。银行家和资本市场不是硅谷唯一的玩法。

事实上,就像《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最近报道的那样,许多科技公司发现它们根本就不需要银行。一个能够用优美的格式进行贴现现金流预测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无法帮助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算出Snapchat是值10亿美元还是100亿美元,或者WhatsApp是值20亿美元还是200亿美元。毕竟,扎克伯格比任何人都清楚一笔今天看起来过于乐观的交易可能明天就会变成本世纪最超值的交易。

现在硅谷的大型交易并不基于企业协同效应,或者交易完成后每股收益的增值。因此,它们的交易基础并不是银行家能够建模的。(被收购的公司很少是有盈利的;有的甚至连收入都没有。)

这些交易是基于一些难以量化得多的因素。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否会改变数十亿人互动的方式?是否由一个有远见的人来运营,如果不现在将其纳入旗下,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致命的竞争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收购方支付的价格过高也无关紧要。毕竟,大型科技公司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多的资金,而且它们发现同其他所有人一样难以有效利用资金。Facebook收购WhatsApp(一款或多或少算是免费的智能手机通讯应用)的逻辑很简单:抓住人们花在移动设备上的一部分时间比钱更重要。Facebook想要成为移动时代的主导科技公司。这个领域银行家帮不上忙。事实上,银行家可能带来害处,增加额外的会议和表格环节只会使潜在目标感到沮丧。创始人不想和银行家沟通:他们想和别的创始人沟通,比如拉里•佩奇(Larry page)或者扎克伯格。

如果你有意购买一家上市公司,而运营它的是显赫人物组成的董事会和雇来的首席执行官,那么一位身着配着金袖扣的昂贵西装的银行家可能很有用。但是这种交易现在很少见了。在致力于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硅谷,银行家的存在意义不复存在:他们已经从“必要的恶”变成了不必要的。而且没人为此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