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Netflix 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居然把它忽略过去了,因为我一打开,发现是一部动画片,即刻关闭,没有来得及看这部片子的介绍和星级。

女儿回家,我一个人在“审片” ,(所有的法语电影因为教育片的缘由,我需要电检)东看看,西看看,女儿说,妈妈,你一定会喜欢这一部的,很有个性。

这部影片的个性,不体现在它的故事情节,也不体现在因为“伊朗”这样的被世界主流派国家意识批判的”邪恶” 上,这是一部卡通片,而且几乎90%的画面是黑与白。

看完这部电影,令我想起小时候那种黑白连环画。那种很相近的感觉,包括“被洗脑” 都是那么似曾相识。

不知道西方人看这样的电影是否会用共鸣,我非常有共鸣,而且我推测,大部分在海外的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应该会有共鸣,这是一种政治层面的惺惺相惜,或者说是人生体验的感同身受,再说得极端一些,让我感觉,其实,我们这一代,和这个电影的作者,也是电影的主人公想比,可能更糟糕。

据说许多西人看了这部片子,一下子和”伊朗“两个字拉近了距离。原来,这个国家的人也喜欢披头士音乐,吼Michael Jickason,穿Nike 鞋,他们和我们没有两样。作者在自然传递这些表达元素时候,并没有回避伊朗的历次运动和屠杀,当我看到警察追赶的画面时候,心便往下沉。

作者名字叫Marjane Satrapi, 69年出生于一个伊朗富裕家庭,算60后,比我们这代60后不同的是她经历过战争。两伊战争开打,打了整整八年,她在电影中有一句话:别人需要卖武器了,我们打来打去,究竟为什么?

整部片子以自传体方式叙事,小女孩从对天父的期待和许愿,再受叔叔的革命思想宣传,思想开放的外婆对她的成长经历影响极大。她讨厌伊朗的极权统治,在学校里面就是“刺儿头”,直到父母把她送到奥地利维也纳的法语寄宿学校读书。她当过“愤青”,迷失过自己的伊朗人身份,曾流浪街头,重回德黑兰读大学,后来因为对国家前途彻底失望,终于离开伊朗,游走法国。

走的时候,母亲对她说:走吧!再也不要回来。

这部片子到底是一部清新的童年回忆录还是一部政治题材动画片?还是由你自己去感受吧。

以下部分是我给学生做的法文听写,关于电影以外的作者采访记的片段,我直接编译成了中文:

(她说她的父母至今仍然生活在伊朗,没有象 人们想像的”不自由,受牵连“。问她的父母为何留在那儿?她父母说总得有人为那个国家做点什么。年轻人无牵无挂,可以一走了之,父母辈不一样,他们的一生的情感都放在那片国土,重头再来,太艰难。

Marjane 接受访问时候说,如果可以打个比方,伊朗便是母亲,无论如何丑陋,母亲永远是母亲;法国相当于一个人的妻子,非常可爱,真挚地去爱,但偶尔会对她不忠或者发生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