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ai

2014-02-02

第三层皮肤(二)那些有院子的房子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FaHai @ 1:23 pm

在古代建筑史上,中国人建的房子也许排不上最高最大,但老祖宗们绝对是修建院落方面的顶级大师。从现在往上数三辈儿,不论城乡,我们的祖父祖母们没有谁不是住在有院子的房子里。贫苦的,一间房,也有院墙围起来。好一些的,几间房围成三合,四合的院子。再富裕的,住两进,三进的院子。大富了,几进院子,侧边还有花园,当然也是围起来的。宋代以前,中国城市都是里坊制度。比如唐长安的一百多个里坊,都是一到两个平方公里的街区,里面是几百个院子的民宅,四面围以高墙,就像解放后北京的部队,机关大院儿,四面有里坊门,专人守卫,天黑以后不许进出。所以长安城里和全中国的所有州道府县城市一样,是夜夜宵禁的, 有人巡逻。夜行无官府文书是犯罪,抓起来没商量。史记里记载汉李广将军喝酒回家晚了,遇到警察盘问何人,随从答道“故李将军”。警察(当时叫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况故将军乎”。结果被拘了一夜。李白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夜里出不去,只有洗衣服了,哪有现在古装电视剧里夜夜笙歌宴饮的场面。中国的院子就是礼教的物化,人们住在小院子里,与其它小院子组成大院子,许多大院子组成城市,全中国由长城围成一个天下大院。外面天塌地陷,洪水滔滔,于我院内何干?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这个算是三进的院子。

北京可园 - 东城区帽儿胡同9,11号。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

北京四合院

在这样的院落环境中长大,心里自然就有许多规矩。如果大人们都行之如仪,孩子们就把这些规矩当作天经地义,从不生疑。小时一个暮春日子,我们几个小朋友去一个同学家摘桑叶。爬上房顶,北京的老城是水平的,屋顶上四面望去就是一片灰瓦的海洋,院子里冒出来的大树仙岛一样远近漂浮着,蓝天白云下可以一望至西山。从房顶爬上树,就像鱼儿跃出水面,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感觉。屋瓦很脆,踩碎了屋子会漏雨,所以大人们在下面高声呵斥我们。于是赶紧跑到邻家屋顶,又被骂,过街老鼠一般惊得飞跑。踉踉跄跄中一忽儿踏过张家,一忽儿掠过李家,在另一个维度里滑行,全没有平日里街巷的曲折繁绕。原来规矩一事,是可以破的,而且打破规矩的自由感和负罪感,真是美妙。

学习建筑以后,看到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大师帕拉第奥的圆厅别墅。在微微隆起的丘地上,一栋房子四面对称开门,绝对没有围合,就那样孤零零的立于平野,一副提刀独立顾八荒的雄傲。才知道房子还可以这样盖。我们中国就是皇帝也没有这个气概。事实上国人是权势越高,住宅墙修的越高,财富越多,藏的越深。真到登高一呼的时候,多半是穷途末路了。西人与我们真不是一个物种。

帕拉第奥 - 圆厅别墅,意大利,维琴察。

话说回来,尽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现在中国城里没几个人住的起院子了。大家奋斗经年,在高楼上觅得一穴,八方顾盼也罢,四望茫然也罢,尽作了有巢氏。如果孔子再世,面对如此粉末状的野蛮无序居住状态,其震惊大概不是礼崩乐坏四个字可以尽述的了。其实孔子就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出国前我去看望那位小学同学,希望再看一眼记忆中的院子。结果根本找不到了。旧日安静的胡同拓宽改道,一栋红砖的六层楼硕大无朋的横卧在许多院子的废墟上,泼皮无赖的嘴脸。那些夏日里一起在院子里聚头看三国水浒小人书的时光,那些槐荫下的蝉鸣,俱已被连根拔去,不会再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现,一个几千年生长在院落里的民族,一朝就变成了身心俱无可归的雕楼守望者,这样的社会,如何能安顿下来?

其它古文明中,伊斯兰文明也是善于修院子的。传统的阿拉伯城市都是高密度的院落组成,却没有中国横平竖直的里坊传统,所以街道的曲折复杂远过中国古城市。那些狭窄街道据说也是为了躲避暑热。从黄沙漫漫的街道进到院子里如同进到另一个世界,砖墁的地面,水池,树荫造就凉爽的小气候,和宁静安详的环境。北非信奉伊斯兰的摩尔人在中世纪长期居住在今天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他们的像格林纳达那样的辉煌院落建筑在后来的天主教征服者心中流传下来,所以今天南到智利,北至加州都有院落住宅的传统。

美国画家Edwin Weeks 十九世纪画的格林纳达院落。

今天美加澳的住宅中很少院落住宅,这是有原因的。经典的院落建筑,不论是中国的四合院,紫禁城,还是意大利封闭的小村镇广场,建筑物的高度与院落的长度比例一般在1比1.5左右。再小就成了天井。按照这个比例,美国一般中产阶级3000至5000平方英尺(280-450平米)的住宅就是摊成一层,也围不出三合,四合的院子。且不论这样做基础,屋顶都要比平均两层的同面积住宅多出一倍,造价,维护都加了相当比例的负担。

看到这里你才明白原来传统的四合院是建筑密度相当高的住宅形式,只是与之相适应的三代四代同堂的居住形式已经消亡了。然而人们仍然坚持着院落的梦想,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里,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益发如彼世般令人神往 。下面的三栋住宅虽然天各一方,修院子的想法就不谋而合。

第一栋住宅是位于东京附近的Fukaya住宅,业主只要求有一个安静的住居和一个游泳池,其余就放手让建筑师去做了。建筑师Waro Kishi 觉得附近的传统的townhouse太没劲了。就把这块190平米的地围成了一个小院。这样可以避免拥挤的日本城市里家家窗户对窗户的尴尬,和临街喧闹的视觉,噪音污染的问题。

建筑师想把住宅外面作的尽量不起眼,东方人所见略同。

建筑平面,下为一层,上为二层。

建筑轴测图。小院分成三部分,一边是车库,楼上为卧室和一个和室,另一段是一个4。5米高的空间,作厨房和起居室,这两个方盒子之间是一个院子,院子的一半是游泳池。

院子内景。望厨房,起居室方向。

厨房。这么小的地方,一切都要做的极简 ,利索,一切内墙能免就免。否则就塞住,转不开了。大量的金属,玻璃,瓷砖等冰冷,高反射材料使得室内似乎缺少了些家的温暖。可为了做到极致,也就只好如此了。

日景

厨房,另一个方向。

从厨房望院子。

从院子望卧室一侧。

第二个住宅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Flynn Mews 住宅。住宅的用地上曾有一个1847年的老房子。老房子已经塌了,余下一个前立面,当地的历史保护委员会要求新住宅的建设要保留修复这个历史建筑立面。来自洛杉矶的爱尔兰裔建筑师Lorcan O’Herlihy把新住宅沿着历史立面一分为二,中间开出一个院子以观赏历史立面。古香古色,精巧宁静。

历史立面,这在北京就是屎都不如的一堵墙,拆八遍有余辜的。

设计概念。灰色的是新建筑体量。

建筑平面,左为底层, 中为地面层。

从院子里望历史立面。

小院子地平还分成两个高度,下面的给地下室透光透气。

从厨房看院子,一个玻璃连廊把房子的两部分连起来。

连廊对景楼梯。

从起居室看院子。

第三座住宅位于巴西的巴伊亚。巴伊亚(Bahia)是巴西东部的一個州,是很具有巴西民俗風情的地方。這裡的居民多为非裔黑人,大量保留了傳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遵從傳統非洲宗教文化candomblé,盛行受非洲影响的Capoeira武术,这里也是桑巴音樂的發源地之一。

巴伊亚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十分鲜明,为应对湿热的气候,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带来的殖民式建筑风格流传至今。而葡萄牙建筑中的阿拉伯基因在远离欧洲大陆的这里益发彰显。 建筑师Marcio Kogan设计的这栋住宅向当地传统建筑学习,围成一个正方的院子。

Bahia 住宅平面。

院子的东翼是起居室,也是一个敞廊,来自大西洋的凉风可以直吹进院子里,起居室没有空调,连吊扇也没有。

起居室

院子的其它三翼都是传统的石墙,蓄热良好。向院子的一面,和敞廊一样,以阿拉伯木隔栅(Mashrabiya )( مشربية or شناشيل‎)为窗,透风遮阳。这是面对西翼。

卧室位于西翼。

院中的水池和两棵100多岁的大芒果树提供了荫凉。

扎根于广阔的大地,踏踏实实的。希望我们永远别忘了这个感觉。



https://www.haiguinet.com/blog/wp-trackback.php?p=234631

24 Comments »

  1. 标题:赞,就为这几段好文字。

    一栋红砖的六层楼硕大无朋的横卧在许多院子的废墟上,泼皮无赖的嘴脸。
    就那样孤零零的立于平野,一副提刀独立顾八荒的雄傲。
    真到登高一呼的时候,多半是穷途末路了。
    历史立面,这在北京就是屎都不如的一堵墙,拆八遍有余辜的。

    ———————————————–

    不过说实话,作为家,那种冰冷的风格真的消受不了,有孩子的话我都怕冻着他们。还有那种四面全敞着的房子,牛棚都比它多圈儿围栏。

    Comment by 哈老怪 — 1970-01-01 @ 8:00 am

  2. 标题:好漂亮!北京三进的庭院过去一定是大户人家的

    Comment by ceo/cfo — 1970-01-01 @ 8:00 am

  3. 标题:就说呢,在玻璃盒子里长大的孩子,会不会心肠也是玻璃一样冰凉凉的。

    那个敞开的起居室我还是挺喜欢的。痛快。到了湿润的夏天就显出好了。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2 @ 11:33 pm

  4. 标题:应该是殷实人家的。北京有个郑希成老人家,画了一些老四合院的图画,其中两进,三进的是多数。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2 @ 11:50 pm

  5. 标题:我在加勒比体验过那种敞开的房子

    一点不凉快,还要喂蚊子。

    Comment by 哈老怪 — 2014-02-03 @ 8:29 am

  6. 标题:最下那套房子很漂亮,会不会很多蚊子啊?

    在中国有地不容易啊。我爸一定要有地,我家人给他找房子找了快两年,最近才算有点眉目。

    Comment by firefly — 2014-02-03 @ 8:55 am

  7. 标题:想起了前辈老家四合院,也就是大门进去一个天井一口井,左右两边各三间

    厢房,中间一大客厅,后间是厨房,出去就是后花园,很小。
    一条巷子里有6个四合院,自住出租都有了。其实也就像现如今有些中产小资那样,省吃简用,投资房产用于养老。结果50年代后期某一天,突然房产证上改姓了,说是社会主义改造了,通通国统 :mrgreen: 所以那个年代没有积累,无法传承。
    这几天在休斯顿大米大学Rice university 旁边就是日落大道 Sunset Blvd 都是庭院深深, 豪宅大院,不少都是高墙铁门,在美国并不多见。都是2~3代人的积累结晶。 :P

    Comment by ceo/cfo — 2014-02-03 @ 9:36 am

  8. 标题:国内有地不容易。前两年回国,到处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都搬到楼里去住。整个华北,华中,华南村里都没地盖房了,

    野无遗田。人口密度那叫一个高。

    也不知巴西人是不是不在乎蚊虫,或者风大,没有蚊子?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3 @ 11:35 am

  9. 标题:很庆幸小时候在四合院生活过,生活在那样的建筑空间中,

    特别能体会古词里转朱阁低绮户凭栏独倚等等那样(背景隐含建筑)的场景描述和意境,我们住的那条街,有很多两进三进的院落,解放前应该算是“高尚住宅区”吧,建筑质量、用材都特别好,不是家家,但很多院落都有自己的后花园、有自家的井、地窖,修建稍晚的,还有防空洞。

    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楚的一家院子,第三进院里的主房,之高大之巍峨,像下图中箭头标出的那个应该叫什么?建筑基座?总之,那个房子的基座,青石砌起的有一米多高,记得小时候长啊长的,都长不过它。

    请问法老师上面像素描一样的建筑模型图,专业名称叫什么?觉得这样的图,配上画框做装饰画,很好看的。

    Comment by 金风细细 — 2014-02-03 @ 11:50 am

  10. 标题:是叫基座,中间夯土,四面砖石的。

    北京过去的好四合院东城居多。看郑希成画的东四四条1,3,5号。光绪年间户部侍郎绵宜的房子,做梦似的。你说的那么高大的基座的房子,一定有来头,原主人一定不是一般人。

    这种线描的鸟瞰透视图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建筑制图。那个Fukaya住宅里的轴测图是建筑制图。区别是轴测图没有透视变形。鸟瞰透视图是一种建筑表现图,现在手绘的很少了。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3 @ 12:16 pm

  11. 标题:美!有两个问题请教大师:

    1. 那个爱尔兰的房子,为什么餐厅是斜的呢?这样不是增加了建造的难度和成本?难道是地理条件或审美需求,但我没有看出有多么不同?
    2. 音乐很好,请大师介绍一下。谢谢。

    Comment by MorkingBird — 2014-02-03 @ 11:32 pm

  12. 标题:很高兴你喜欢这音乐。

    房子斜置我估计是为了为院子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气氛。梯形比矩形更活跃。 不然整天板着脸正对面的历史立面。有些沉重。 :lol:

    音乐是爱尔兰竖琴家,作曲家Turlough O'’Carolan的<Farewell> 我喜欢它对逝去美好的怀念意味。 O'’Carolan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人。18岁得天花失明。 那时侯活着大概是很艰难的事。他的音乐总是有一丝愁绪。

    你肯定也会喜欢他的<Captain O'’Kane>. 更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cxvt1-Rzw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4 @ 2:39 am

  13. 标题:谢谢大师!在网上听了几个不同的版本,

    Farewell to music 感觉还是您贴的版本最好,深沉且不失流畅。Captain O'’Kane似乎稍明快一些,Irish的味道更多一些,很优美,正如您的贴子。

    祝大师马年吉祥!

    Comment by MorkingBird — 2014-02-04 @ 5:57 pm

  14. 标题:其实楼房不仅是中国的现状和趋势,国外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楼房,越来越多的玉米地变成了shopping mall 或住宅,在城里的繁华地带,带有院子的房子渐渐成了回忆。

    Comment by eden — 2014-02-05 @ 5:17 am

  15. 标题:要说集合住宅,国外比中国历史要悠久的多。

    多层多户住宅不但工业革命以后是西方城市住宅的一大部分,而且古罗马城市,甚至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都有多层多户住宅。而这类住宅直到两代人以前于中国人还是陌生的。

    不过中国这30年盖的赶上西方几百年盖的。变化太快了。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5 @ 11:31 am

  16. 标题:乐观些想好了

    丰厚内敛的砖瓦棂格代之以简明敞亮的大块玻璃长直线条,说明我们活得越发磊落了。京城改造的利索,说明我们好东西太多,故而不在乎了。 :lol:

    转亲戚的七律一篇贺新春,以印证老做派还在:
    万象迎春残蜡过,家家户户放欢情。
    临席寄语悠悠远,酬酒襟怀落落明。
    每怅流年如逝水,只将旧事付横琴。
    何期节庐云山处,雪月风花入径庭。

    另有夜曲一首,仰天发誓,我要是肖邦,定会题献给大师那怀旧的思绪 :lol:
    http://www.xiami.com/song/1770933208?spm=a1z1s.6659513.0.0.eU10Ks#wall_list

    Comment by dmajor — 2014-02-05 @ 11:25 pm

  17. 标题:这样的大豪斯都需要仆人呀。否则劳动量太大。哎,我这贫下中农的思维已经固化了。

    Comment by y tong — 2014-02-06 @ 3:48 am

  18. 标题:谢谢诗和夜曲,

    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人高兴。“每怅流年如逝水,只将旧事付横琴。” 诗人也怀旧啊。但怀旧不妨碍乐观。

    新年快乐。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6 @ 9:39 am

  19. 标题:前两个房子不算大,但是也不省钱。第三个房子是比较大,8000多平方英尺。

    (证明我说的美国人4000尺的房子围不起院子)。那个敞开的起居室一天得打扫两遍。两个仆人都不够。

    贫下中农要努力了。要盖得起房,用得起人。 :lol: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06 @ 9:54 am

  20. 标题:我跟波波学的还是不彻底

    忘说\"请勿ABCD\"了. :P
    诗人原来也是学建筑的,我打算把大师漂亮专业的图纸秀给半途而废者,并抚肩嗟叹: 看看人家, 再瞧瞧咱自己! :lol:

    Comment by dmajor — 2014-02-06 @ 2:22 pm

  21. 标题:看了这些,心情也如湖水般平静坦荡,喜欢那样的没有门窗的起居室,风自由来去。

    要到这样的住房境界,很不容易。最简单的最美,最难求。从前想有一个屋,空空旷旷,只有阳光和风,有白色的布帘子,有木头的书架子,起居室,卧室,书房都通联。

    Comment by heliuqingqing — 2014-02-11 @ 11:56 pm

  22. 标题:我在北京也做了个院子,弄了个晒台,可是

    北京空气中灰太大,弄得架子上的灰尘擦不胜擦。

    水景也不行,一方面北京的水水碱太大,沉淀物除不胜除,结果很快还是会被堵。而且,冬天太冷所有植物冬天都没有绿色。

    院子还是要有大环境才能美丽。

    Comment by 找北 — 2014-02-12 @ 5:12 pm

  23. 标题:其实你想的房子不难做到,只是房地产商开发的房子要照顾世俗大多数人的的俗念,

    要讲气派,要给别人看,要好转手。所以就牺牲自由了。可叹。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13 @ 10:24 am

  24. 标题:北京搞水景不适宜,天天扫院子也是够烦的。所以古人拿它做磨练心性,治懒惰的法子。

    朱子家训说“黎明既起,洒扫庭除”。鲁智深就做不到。可见古史的黄金时代,日子也挺磨人的。

    大环境好的话,或春和景明,或空山新雨,慢慢扫院子确是赏心乐事。

    Comment by FaHai — 2014-02-13 @ 10:56 am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