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ai

2010-01-11

[贴图]意大利掠影(6) - 佛罗伦萨之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 FaHai @ 6:25 am

[img:b2f75c33fb]http://i46.tinypic.com/2d855ih.jpg[/img:b2f75c33fb]

佛罗伦萨十二世纪以后是欧洲最富裕,最文明开放的城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文艺复兴文学,美术,音乐,建筑,雕塑,城市建设,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都诞生和终身活动在这里。

但丁(Dante), 薄伽丘 (Boccaccio).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 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Brunelleschi),米开朗其罗,雕塑家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 多纳泰罗(Donatello),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图中右边的穹顶是主教堂,左边的塔是维其奥府邸。五百年来佛罗伦萨的天际线就是由它们主导的。

[img:b2f75c33fb]http://i46.tinypic.com/2r5azhl.jpg[/img:b2f75c33fb]
[img:b2f75c33fb]http://i46.tinypic.com/smzpm8.jpg[/img:b2f75c33fb]

从城里的街道看主教堂,真是教堂塞天地,日月屋上生。

[img:b2f75c33fb]http://i45.tinypic.com/b47r49.jpg[/img:b2f75c33fb]

主教堂华丽的外墙全由彩色大理石饰面。中世纪时住草木屋的德国人偶有见过佛罗伦萨的,无不惊的目瞪口呆。从歌德,海涅的小说的追述中还能见出端倪。

[img:b2f75c33fb]http://i46.tinypic.com/20ky6hd.jpg[/img:b2f75c33fb]

主教堂前的洗礼堂以这扇大门著称。在15纪初佛罗伦萨洗礼堂修建这扇青铜大门的竞赛中,伯鲁乃列斯基输给了吉贝尔蒂,从此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离开佛罗伦萨去罗马,十一年没有回来。吉贝尔蒂据说花费了40年时间,完成此门的时候已是60多岁。米开朗其罗极其仰慕此门,称其为天堂之门。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2lna340.jpg[/img:b2f75c33fb]

伯鲁乃列斯基在1420年赢得主教堂竞赛。荣归故里。1470年全部完成时,伯鲁乃列斯基已经故去数年了。几十年中他不但设计了建筑和室内,还创造设计了一系列工程施工机械。他精通工程和铸造,又是杰出的雕塑家,工艺大师。是一位典型的全才文艺复兴大师。在罗马的时候他研究测绘了许多古罗马遗迹。学习古人。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建立标准着人类时隔1300年后,掌握和超越了古罗马文明的工程艺术成就。标准着欧洲千年黑暗时代的结束。

[img:b2f75c33fb]http://i48.tinypic.com/1o0k1v.jpg[/img:b2f75c33fb]

穹顶内壁画。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29fa4q1.jpg[/img:b2f75c33fb]

圣劳伦索教堂(Basilica of San Lorenzo)是佛罗伦萨的大教堂之一。门外是市场,人头太多,删不胜删。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kco45v.jpg[/img:b2f75c33fb]

从旁门进去,是个四合院。

[img:b2f75c33fb]http://i47.tinypic.com/2r3z8nk.jpg[/img:b2f75c33fb]

院子一圈的两层围廊,背后左边是米开朗其罗设计的图书馆,右边是教堂巴西里卡。

[img:b2f75c33fb]http://i47.tinypic.com/2dboxtf.jpg[/img:b2f75c33fb]
[img:b2f75c33fb]http://i45.tinypic.com/fvlpw0.jpg[/img:b2f75c33fb]

院子兼有中世纪的素朴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明朗,非常可爱。

[img:b2f75c33fb]http://i46.tinypic.com/2hod4cy.jpg[/img:b2f75c33fb]

图书馆门厅,米开朗其罗在这里把建筑外立面的元素用作室内高浮雕,而且首次把楼梯用作装饰元素。室内出乎意料的暗,ISO用到1250,小相机的毛病全出来了。

[img:b2f75c33fb]http://i48.tinypic.com/2ztk5dz.jpg[/img:b2f75c33fb]

图书馆大厅,比例太漂亮了。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992vld.jpg[/img:b2f75c33fb]

图书馆大厅彩色玻璃,文艺复兴时的自然科学充满诗情画意。

[img:b2f75c33fb]http://i47.tinypic.com/34q4db9.jpg[/img:b2f75c33fb]

小图书馆。

[img:b2f75c33fb]http://i47.tinypic.com/21a0r2h.jpg[/img:b2f75c33fb]

小图书馆穹顶。

[img:b2f75c33fb]http://i50.tinypic.com/9a04yw.jpg[/img:b2f75c33fb]

院子楼梯的青石扶手。简朴优美。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j7cd4y.jpg[/img:b2f75c33fb]
[img:b2f75c33fb]http://i49.tinypic.com/ml3sqc.jpg[/img:b2f75c33fb]

圣劳伦索教堂安葬着统治佛罗伦萨数百年的美狄奇家族数代成员。

[/img]

https://www.haiguinet.com/blog/wp-trackback.php?p=234819

13 Comments »

  1. 标题:看上那大门和彩色玻璃了

    不能占有也还是喜欢。 哈哈

    看你的摄影外带学习历史。美事呀!星!

    Comment by Property — 1970-01-01 @ 8:00 am

  2. 标题:图书馆彩色玻璃好像每一面都不同,

    谢谢支持。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3. 标题:这一集太美了. 

    凝固的华丽乐章啊 恨不能多加些星星.

    有一张拍的是在对教堂进行修缮吗? 政府一定每年拨款不少.

    Comment by 笑笑 — 1970-01-01 @ 8:00 am

  4. 标题:修建天堂之门竟然用了40年啊,

    :o 20多岁进去60多岁出来,吉贝尔蒂完成这扇门时确实也离天堂不太远了。

    Comment by 心情好 — 1970-01-01 @ 8:00 am

  5. 标题:大概是因为他必须从基础做起。当时古罗马的青铜废模浇铸技术已经失传上千年。吉贝尔蒂设立了一个大工作室从新研究发掘了

    这项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铸造,和雕塑的杰出人才,其中的Donatello, Masolino, Michelozzo, Uccello, 和 Antonio Pollaiuolo都是后来的一代宗师。

    吉贝尔蒂77岁去世,算高寿了。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6. 标题:是。经年累月都在修。修古建的经验技术谁也比不了意大利人。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7. 标题:太漂亮了,看这些建筑,觉得欧洲的混凝土石结构建筑和

    中国及亚洲的以砖木(泥)为主的建筑像是平行但没有交叉的两条建筑文明轨道。

    Comment by 金风细细 — 1970-01-01 @ 8:00 am

  8. 标题:你说的完全对。 中国传统用木杆件,建筑构图是线条组织,屋顶也象织物一样二维曲面。

    西方是体量。 两者在意匠上没有什么交集。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9. 标题:顶一下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

    Comment by 波儿 — 1970-01-01 @ 8:00 am

  10. 标题:很喜欢你的照片,当初自己去的时候还是胶片横行的年代呢

    你是开车还坐火车呢?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从尼斯坐火车进意大利,那火车外表画得跟花瓜似的。很想再找机会去重游一下。

    Comment by rooster — 1970-01-01 @ 8:00 am

  11. 标题:从罗马出来就一直开车。

    记得尼斯的那个火车站。 几年前有一次从巴黎春天开车南下,最后也是在尼斯弃汽车换的火车。那车站象1940年代二战时面貌。 很怀旧啊。

    Comment by FaHai — 1970-01-01 @ 8:00 am

  12. 标题:太美了

    此生应该去一回

    Comment by 海道 — 1970-01-01 @ 8:00 am

  13. 标题:我梦想的教堂~~

    我梦想的教堂~~~~

    Comment by 川行者1865 — 1970-01-01 @ 8:00 am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