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听说过范曾的人,恐怕不多。也许你并不了解他是谁,但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了解他的人会回答你说,范曾,中国数一数二的书画大师,国学大师。百度百科介绍说,

“范曾,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八十年代末,有一本非常有影响的传记《范曾传》。作者充满热情地写道:

“范曾,正当四十六岁的盛年。然而,他的谈吐,他的剑眉,他的机智而又咄咄逼人的目光,他在“权势”面前的愤慨及嘻笑怒骂,使人感到,他的心灵里充溢着少年豪兴,他是生活和艺术的强者。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而只是“中等资质”;在艺术之路上,他信仰的是苦熬、奋斗;在人生哲学中他崇尚的是诚实、豁达。 他曾说弘一法师有名言曰“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自己可以作到前者,后者却作不到。由这样的性格、情感出发,他的心灵里洋溢着阳刚之气,也便有了阳刚之笔,他才得到了阳刚之美——那是由心灵通过笔端挥洒的浓墨自然流露的。那是不披甲胄的坦露的胸怀、坦荡的君子胸怀。”

“范曾的魔力迷人之处,正在他那种挟着风风雨雨而来的气势,那种辟地开天的风威,那种高屋建瓴,雄视古今的派头,有“囊括四海之意,拼吞八荒之心”的秦孝公是野心家,而有挥斥方遒、凭虚御风的气派、有独来独往,精鹜八极的性格的艺术家,则被人称作鬼才!”

这本激情洋溢的传记不知感染了多少人,也奠定了范曾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才华横溢,坦荡潇洒的艺术家形象。

与八十年代略有不同的是,现在的范曾还有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特点,他非常非常有钱。他的画作在各地拍卖会上很抢手。2010年秋季,范曾作品的价格为10.8万元每平方尺。这个数字对于外行人来说,不太好理解。举几个例子来说,范曾作品拍卖的成交价格:
《钟馗神威图》,195.5万元;
《酒酣扬意跨神》,17.6万元;
《竹林七贤》,176万元;
《丽人行》,1200多万元
这些数字当然都是从网上随便搜来的,并非100%可信。不过大概的数量级还能看得出来。作为一个艺术家,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名利双收” 可以说是最最成功的人生了吧。

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作为德高望重的书画家,范曾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外靠奸商,内靠官僚”的名声。

最近网络上有一篇文章,第一句话是,“当今中国,有两个人是骂不倒的,一个是范曾,一个是凤姐。” 不管文章内容说什么,把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与一位新窜红的网络红人相提并论,真令人乍舌。而这位艺术家刚刚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各捐1000万人民币,总共2000万。这虽然让他在民众心目中又多了一个高尚的形象,而在一些人看来,这也不过是沽名钓誉。

地震捐款,不管捐款人动机如何,都是大好事。只是,如果用捐款数字来评判个人品质,未免大有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慈善捐款对富豪来说,也许是一时大发善心。但比起那些一生以微薄之力帮助别人的小人物来说,富豪的一掷千金根本不算什么。范曾的捐款表明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如此而已。

范曾是否真有良心,即使是这一点,很多人都表示怀疑。1990年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画像》。学生物的同学不必愧咎不知道 “蝜蝂”是个什么东西,蝜蝂这种昆虫是柳宗元杜撰的,讽刺那种贪得无厌、不自量力的人。所以看题目就知道了,范曾准备骂人了。这篇文章蛮长的,目录如下:

评黄永玉的画
国画尚未入门 
二评黄永玉的画:呆板写实与荒率变形 
三评黄永玉的画:既无色彩,亦无线条 
再论黄永玉的人品
一、黄永玉和《苦恋》
二、黄永玉和我曾相濡以沫
三、黄永玉矛盾的人格 
四、黄永玉寡情薄义
五、黄永玉政治投机 
六、黄永玉这山里人
七、我记得黄永玉的好处
八、黄永玉和《范曾美术馆》
九、黄永玉和黄永厚
十、黄永玉与吴铎
十一、黄永玉诬蔑范曾制造潘天寿赝品 
十二、黄永玉打击同道不择手段
十三、黄永玉大打出手
十四、黄永玉欲壑难填 
十五、认识黄永玉的丑恶灵魂

我有点孤陋寡闻,不知道这里所骂的人品低劣,作品毫无艺术价值的黄永玉是什么人,值得范曾这样大开杀戒。所以我百度了一下:

“黄永玉,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有着深厚渊博的学识、卓而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看完这个词条,我很震惊,范曾本人也不过只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竟质疑起协会副主席的艺术品味来。在范曾和百度百科之间,一定有一方谎话连篇。假定是百度百科在说谎,那么,百度百科的“范曾”词条又有多少可信度?

范曾与黄永玉交恶,很多人都知道;而范曾曾经在文革中贴了沈从文的大字报,这也是公开的事实。沈从文与黄永玉同为湖南凤凰县人,是表叔侄。这其中有没有关联,当事人不表态,倒也无法猜测。范曾与沈从文的恩怨,在他自己的《范曾自述》里曾提到。他对当年的行为表示忏悔。必须承认,这还是需要勇气的。不过这也表明范曾当年确实伤害过曾经尊为师长的沈从文。

文革十年,几乎是一个百试百灵的试金石。谁正直,谁邪恶,谁坚强,谁软弱,一览无余。很多人都贴过大字报,这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提到,她与钱钟书的独生女钱媛,也贴过父母的大字报,表示划清界限。贴完之后,回家继续默默为父母缝补衣服。她的大字报并没有伤害父母,只是保护了自己。范曾的大字报如果不曾伤害他人,也就没有必要忏悔了。损人利己,明哲保身,最起码也能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范曾不仅贴了大字报,还参与了批林批孔运动,他为此画了一系列作品,包括《黄巾军的反孔斗争》,《中国农民反孔斗争》:

看上去,这几幅画很象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不过确实挺生动的,对孔老夫子颇为不敬。2008年这几幅画以35万人民币价格拍卖。有人说,那个年代,在不得已的压力之下,画几幅应景应时作品算什么大错呢?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不算。

我记得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时,有人问她,万一日本人真的打来了怎么办?她轻描淡写地说,“中国知识分子不是还有最后一条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一条江嘛。” 在真正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字典里,哪有“不得已”这三个字?对比那些在那十年中不得不走上自戕之路的艺术家,范曾的应景应时作品,恐怕给自己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真的象今天所标榜的那样,热爱儒家文化?

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实并不需要过于热心政治。范曾却很热心。他虽然热心参加批林批孔运动,76年却因参与“天安门事件”,高调悼念总理而被批斗。而接下来他的人生,可以说与中国的每一次巨变,都息息相关。

在百度百科的“范曾”词条里,“人物年表”中有不起眼的两行:

1990年 庚午 52岁 应西武百华店之邀“范曾、宋文治画展”于日本举行并出版画集。
  于新加坡举办“范曾画展”,出版《范曾新作集》与楠莉赴欧洲游学考察。
1993年 癸酉 55岁 游欧回国

这不起眼的两行,包含了范曾人生最大的失落。1990年范曾发表了《去国声明》,从新加坡直接去了法国。《去国声明》我没能查到,但可以确定内容是表示支持 89年的那场运动,自我放逐。《人民日报》1991年3月20报道,政协十届闭幕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决定撤销范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21日,民盟举行第12次中常会,鉴于范曾严重违反《中国民主同盟章程》,会议根据《中国民主同盟章程》第36条规定,决定撤销了范曾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任命的职务。

1993 年,范曾从欧洲回国。具体操作过程并未公开,网上虽有一些说法,据说给中央领导写了信。因为无法确定真伪,不赘述。可以确定的是,范曾在2007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据说那是他“去国”之后,第一次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名为《向和谐社会表达》,摘要如下:

“和谐,它是浩畅的惠风,是润物的甘霖,是天地大道、人类社会的秩序.仰望繁星随旋,日月递照,那是和谐;俯察万物得时,草木丰茂,那是和谐.我们甚至可以将和谐的性质追溯到宇宙本体的生成.和谐,是一切合理事物之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礼记.礼运》中的名言,千百年来人们都记得、都期待着“大道之行“的来临.21世纪的中国人民应感到幸福的是,“和谐“已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识.而且这种社会理想正顺应着世界的大潮,已滂沛成气.……”

从90年的去国,到2007年的“和谐”,如果说当年的范曾真诚地为理想而愤然离去,而今天的他,腰缠万贯,理想又在何处?可以说,这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吧。

从文革中的“砸烂孔家庙”, 到今天的“吸取儒释道营养,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我无从判断,范曾对孔老夫子究竟是爱是恨?如果说那时是应景应时,如何证明,今天不是应景应时呢?也许没有所谓爱恨,只是与时俱进而已。

自从有了互联网,今日的中国似乎找不出没有争议的公众人物。而范曾也总是风口浪尖上很显眼。作为艺术家,有人说他的画作千人一面,画起来和复印一样容易。我在博宝拍卖网上搜索“范曾 钟馗”,得到286个结果。这是其中比较类似的三张:

说是复印,恐怕有点夸张,复印机没这么厉害。不过确实很类似,不知道是别人的高仿画,还是什么。最右边那张很象范曾本人自画像。事实是,范曾的确画了很多幅钟馗。

范曾把画家分为六品:

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
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
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   
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   
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   
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
对于自己,范曾则说: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范曾的画如此值钱,收藏家想来也不是傻子,大概不至于差到像复印机一样。不过,自己夸口是“五百年出一位”的巨匠,确实与网络凤姐有些异曲同工。

不管怎么说,我对从网络获知真相也不抱太大希望。很多关于范曾的信息,有吹捧的,有痛骂的,难以辨别真伪。也许人们也都只是在寻找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已。我愿意相信,范曾也许是一个挺不错的艺术家,但还不至于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巨匠;他并非道德败坏到无可救药,只是同一般人一样,有一时冲动,有一时软弱,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象所有人一样,也追求名利,而且敛财成功,比绝大多数人富有;有利就有名,有名就有利,这倒是海枯石烂的一对孪生兄弟。

回头再看一看《范曾传》:
“读范曾的诗、书、画,随着他的屈铁般的笔锋漫游,先是听见如金鼓齐鸣的涛声隐隐传来;再是看见狂风摇动着的巨浪、沉舟的桅顶;然后是若隐若现、时远时近的历史长河一泻而去;奔突中的启示骤然成为心灵中感情的升华——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这不禁让人有一种上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