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力量(三)—-再答张三一言


张三一言在枭文《良知的力量(二)—-答张三一言》后再次发问:

你的解释很好,在理。但我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人性无变,良知私欲私利无变,为甚么只有一个不丹一个没有被遮蔽,其它都被遮蔽得无影无踪?同一时代有不少专权者的外部条件大体是相同的,为甚么只有一个不丹一个足够,其它都不足?良知力量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

其次。西班牙佛郎哥和苏联戈尔巴乔夫不入例。西班牙佛郎哥是在未掌权时就立志行民主的;据苏联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夫人丽沙夫子自首,是先有民主志,按民主志立意爬上最高位以推翻共产政权。台湾蒋经国则是典型体制外民众的民主政治压力下妥协的(功归民进党及台湾人)。

东海再答如下。


良知是道德也是智慧,是道德和智慧的圆满统一。在一定的高度,道德和智慧往往可以划等号,智慧的选择就是道德的选择,道德的力量也是智慧的力量。比如,很多双赢的选择,既是智慧的,也是道德的。

世出世间,没有比良知更大的力量了。或者说,任何正面的、光明的伟大力量,或直接或间接,都是良知的作用和体现。如我在《良知二论 》中所指出:

“道德的提升是良知由隐至显的表现,知识的扩展、科学的发展、智慧的开发也都是良知由隐至显的表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良知史,是人类良知整体由隐至显不断开发、彰明的过程。政治的不断改良,科学不断进步、智慧的不断发达,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是良知的作用和显化。”

比如你张三一言大半辈子追求民主、宣传自由(我知张三一言之名已近十年),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撑、推动着你这么做?是良知呀。当然,这不绝对排除你这么做的某种个人动机或叫“次动机”。主要动机相同的群体,次动机也因人而异。还有一种主人公自己都未察觉的潜伏于潜意识的“潜动机”,兹不详论。

但是,纵你的追求不无私心,丝毫不影响你的高尚。

私欲私利并非都属于恶,其中不少是良性的。在良知的层面,利他利己,圆融一体。只要不损害他人,一些利己行为,不仅不违良知天律,本身就是良知之用;至于积极主动发自内心的利他人、利民众、利国家、利天下、利社会等利他行为,更是良知之显—-不论当事人自已意识到良知的存在没有,“致”得了良知没有,“致”得的程度怎样,良知都是高尚行为的总司令和利他精神的总后台呀(同时良知不是空洞的,它必定从人的言行之中,从其各种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

不过,意识到良知的存在没有,是否有意识地“致”之,是不一样的。张三一言如果有一个正确的良知观和生命观,不仅对民主的自由追求大有补益,其人生也将变得更加精彩。


很多人尤其是权力场上人的良知是被遮蔽的,但遮蔽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可一概判定“只有一个不丹一个没有被遮蔽,其它都被遮蔽得无影无踪”。我说过了,近现代主动还权于民的专权者,不是只有不丹国王一个。或许他们选择民主的具体动机、理由各不相同,各有所偏,或偏于道德或偏于智慧,但在整体上都可归结为良知的作用。

道理不难明白:如果佛郎哥良知欠缺,就不会“在未掌权时就立志行民主”;如果戈尔巴乔夫良知不足,就不一定“按民主志立意爬上最高位以推翻共产政权”;如果蒋经国良知匮乏,在“体制外民众的民主政治压力下”也不一定采取妥协的态度。

另外,并非“同一时代有不少专权者的外部条件大体是相同的”,除了民主潮流外,各个专权者面对的国际、国内种种外部条件千殊万异,绝不可能“大体相同”。
例如,不丹国王如果是中国领导人,既使心一样“丹”,追求民主之志一样坚定,推行的方式必然不同,结果如何,更难逆料。但是,不丹国王如果是中国领导人,他一定不会坚持专制并为拒绝民主化寻找各种借口。


人心最难测,不要把任何人看“死”了。人心由本心与习心组成。本心至良而习心多恶。习心最重的人良知依然在,就象云雾最多天气最坏太阳依然在一样。

良知本心是可以被唤醒的。纵然难度极大,纵然由于特权的污染,中国领导集团的良知陷在浓云密雾之中,也并非绝对不能醒来。外部各种压力包括“民众的民主政治压力”是一种呼唤,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呼唤(儒学则是培育道德、彰明良知的最佳学问)。外在呼唤很重要,自我内在、主动的呼唤更重要。外在呼唤通过内在的道德觉悟才能更好地起作用。

良知力量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唯我独大。一个普通人如果良知光明,就绝对不普通。如果一个大国领导人或领导集团良知觉醒度高了,所产生的力量,真可谓开天辟地、惊神泣鬼呢。
2008-3-30
2008-3-3东海老人首发《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