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本来无一物,随心所欲自千秋
—-东海答客难(441–446)

441明月关山:
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若在“知善知恶”这个层面上定义良知, 那么,世界上”明知善事而不为,明知恶事而为之”的现象还少吗? 若将良知落在此处,那么良知无力, 只占知分而不落行分,而且这个知也是很虚弱的知,割裂了良知的践行,又怎能将良知视为本体?你这不自相矛盾么?这个问题很大的。
东海老人答:

王阳明《答魏师说》:应物起念者,皆谓之意,意则有善有恶,知此意之善恶者即是良知。阳明只是说良知有“知善知恶”的功能,这与在“知善知恶”这个层面上定义良知是不同的。你的理解力“问题很大的”哟。东海良知说,与佛教的“真如”同一个“级别”,更不是“将良知落在此处”了,详见《良知的级别》诸文。2008-3-28

442不幸的年轻人:
“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依靠分权与制衡,就是不怕官员歪心、私心、黑良心。(针对枭言:“难道现代民主政治体制靠歪心、私心、黑心官员可以建立起来?”见《不丹“政变”,良知的力量》)
东海老人答:

“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不怕官员歪心、私心、黑良心”与“靠歪心、私心、黑心靠官无法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是两回事。民主体制可以制约官员、提升政治道德,但在建立民主体制之前,民主追求需要道德的力量。

虚怀若谷在《不丹“政变”,良知的力量》后的跟帖,见识就高得多,附上供参考:

“好文章。我对民主政治工具论的说法早有怀疑。对于民主政治,常能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和文中所引的这句话相类似的话:“当务之急,不是要讲究良心、不是要呼吁官员要有良心,这些都是靠不住的,而是要加紧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实行宪政,这才是一刀见血的办法。”

这种说法的问题,就是它抽空了人的自身的因素。好像人是死的,是一个个任由外在制度摆布的积木,人心的善恶对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似乎毫无影响。此种说法还隐含着这样一个严重的弊病:好人的善,仿佛只是制度的善决定的,非好人本心良善所致,这委屈了好人的善;坏人的坏,仿佛只是制度的坏决定的,非坏人本心邪恶所致,这放纵了坏人的恶。若不建基于人自身的良知和正义的基础上,真正的民主政治是无法建立和运行的。”2008-3-28

443慈天元:良知自有良能,不过,老鸟把良知和儒学绑架在一起,则是儒学之不幸了。儒家对良知的垄断,源于一种内在的法执,在这一层面上,儒者的良知是有局限性的。
东海老人答:

良知人人皆具,岂是儒家垄断得了的,只不过儒家尤其是阳明心学对良知的认识、体悟特别深刻而已,就象佛性人人皆具但佛教对佛性的认识体悟特别深刻一样。这怎么能说是“法执”呢?

至于说儒者的良知有局限性,那要看怎么解释了。良知德智无限,但对人类及个体来说,,致良知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同时具体到个体,是否“致”之、“致”得的程度如何,因人而异。2008-3-28

444绛花洞主:
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么痴呆人具足无善无恶,而且是保持得非常好的,连孔圣人以下的任何人都比不上了吧。他就是心之体!按照东海的解释”所谓“无善无恶,是为至善”,他既然无善无恶,一定也是至善的了,一定是至善之体了?
东海老人答:

“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心之体具有超越世间善恶概念的“无善无恶”的特征,但不能因此得出“凡无善无恶的东西都是心之体”的结论。“无善无恶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至善。这些道理很难明白吗?

关于四句教,南先生之见甚谬,识者本不难辨,况我已明白指正,你居然仍不明白。怪哉。2008-3-27

445心静而明:
赞成东海先生的观点:“只有本性良知才有资格为体”。这和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是不是一个意思?
东海老人答:

本性为仁,仁即良知。仁本包涵人本但比人本更进一步,更深刻。如我在《体用学发微》一文中所说:

儒家是人本主义,更是仁本主义。前者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显性肉体生命,着眼于人的外部政治、社会之自由;后者以仁为人之本,强调道德良知的主体性,在重视人的显性、肉体生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人的隐性、灵性生命,在注重外部政治、社会之自由的同时致力于人的内在意志、道德之自由。所以,前者往往导致心为形役,身为物役,后者则能够让本心摆脱习性的局限,让生命突破形体的锢闭,让人成为身体的主人,成为天下万物的主人。2008-3-24

446jiang898:
一切随缘,功到自然成。老枭不象通常人般猴急功名,勤于完善“东海之道”更实在些。
东海老人答:

老枭一生中,曾经求过很多东西。比如求才,求财,求名,求政治理想的实现。但这一切我都不刻意;老枭一生中,曾经拒过很多东西。比如不义之财,比如不实之誉。我觉得,一些东西,尽管世人求之不得,其实不适合我,可能会干扰我心性的精修,破坏我的自尊快乐,影响我更高层次的追求。

我或求或拒,也求也拒,求不刻意,拒不矫情,求与拒皆随本心之所欲。古德云: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可免。大有深意。有些东西,外缘不备,求之不得,因缘成熟,拒之不得也。

孔子周游列国为了推销仁政理想,求之亦不可得。但他并不因此而追求,他更无法拒绝后世的尊崇。我在《男儿到此是豪雄》说:“真彻悟了,那是本体之德“报”在其人身上,必成万古人豪,那是藏也藏不住、隐也隐不去、逃也逃不了的,象老子,欲隐反显,万古同尊。这就是拒之亦不可免啊。

所以,我当然不猴急。随缘而不攀缘,是我为人处世的宗旨。但随缘不是“绝缘”,而是在尽心尽性的前提下听天由命。儒家重实践,特别是社会政治实践,讲究“在事上磨炼”,在实践上修养心性、体现道德、立己立人。希望有机会“在事上”进一步完善东海之道。诗曰:

何必功名刻意求,随心所欲自千秋。
反忧清福难长享,众事临门敢缩头!
2008-3-23
首发《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