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08

人物:“中国第一分析师”张化桥的民企情结(转帖)

Sunday, October 26th, 2008

“中国第一分析师”张化桥的民企情结
新华网 (2002-12-13 17:14:34)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偏执狂才能生存
  张化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率而张扬,肢体语言丰富。也许是多数中国人较为含蓄的原因,张化桥的直接往往能起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尤其在谈起令他又爱又恨的中国民企时。“当我发现我研究了几个月的上市公司的业绩竟然是通过作假得来的,我就会感到非常恶心,真想拿刀子把这些公司的总裁杀掉。”日前张化桥同记者谈起上市公司作假问题时作了以上表述。
  总是自称为“湖北农民”的张化桥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1993年,张化桥来到香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公司任职。而后,他来到瑞银华宝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对中国民企开始了深入的研究,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2002年初,由于张化桥发表质疑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管理不透明、产品存在环保节电问题的文章而受到起诉,虽然最后是赔钱了事,但也令其名声大震。随后,他对欧亚农业的质疑也差点为其带来了另一场诉讼,“杨斌后来有点焦头烂额,最终被抓了起来,没来得及告我。”张化桥在谈到官司问题时显得非常轻松。  
  只关心基本面的明星分析员
  张化桥的自信源自于他的努力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在过去两年间,美国金融投资专业杂志《机构投资者》刊出的中国区股票分析员的排名中,张化桥连续排名第一。而去年瑞银宝华压倒大摩、美林成为亚洲最佳证券研究团队,张化桥功不可没。张对中国民企的深入调查以及对中国宏观政策的把握被认为是独到而有远见的。
  虽然民企中也存在作假行为,但相对于国企,张化桥对中国民企更多的是推崇和赞美。张化桥认为,民企老板的生意是自己的,因而都看得很紧,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业绩搞上去。民企虽然通常没有政府背景,但由于在市场中受到了洗礼,因而生命力更顽强。正因为对中国民企的这份信心,他在瑞银华宝首先推出了中国民营企业指数,即“P股”,纳入了12家中国民企。而1年之后,这些民企已有了42%的升幅。
  张化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他对记者表示,他一个月平均要到近100家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其中既有香港公司也有内地企业。“有些内地公司像欧亚农业,我有时一去就会呆上十天半月,不然很难真正了解它。有些分析员分析得不准确,是因为没有去做过实际的公司访问。”张化桥笑着对记者说,“没去过公司实地就得到的分析结果大都是错的!”
  张化桥的股票分析只看公司的基本面,这和内地众多股票分析师动辄“超买超卖”等技术术语挂在嘴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表示,公司基本面是根本,所谓行业、入世、QDII更多只是一种概念,公司的业绩不会因之有实质增长。对于QFII规定的出台,张化桥表示,虽然从长期来说会对中国证券市场起到积极影响,但目前国际上的大金融机构并不会立即把钱投进来,即使将来真有资金进来,也只会投比例非常小的一部分公司。这类公司大约只有几十家,主要是自然垄断以及占有稀缺资源的一些公司,而大多的国内上市公司根本就对国外大机构资金没有任何吸引力。  
  张化桥对金融市场中的任何虚假行为和言论都极为反感。“说什么国际上有上千亿美元的游资,就等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这很明显是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啊!我们国家过去很多年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假大空的风气,如果把这种风气带入证券市场,后果则不可设想。”“民营企业一定不能好大喜功,高估自身的能力。如果轻视风险,造成过分借贷和不必要的扩张,那么这种企业没有办法长存。”
  中国证监会的担子很重
  当记者问及张化桥早期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经验是否会对他目前的工作有帮助时,张化桥表示,在中央银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中国的一些问题看得更加透彻,比方说银行坏账的问题。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很难一蹴而就。
  由于同国内的一些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长期打交道,张化桥对国内近些年的变化感受很深。他对记者说,前些年他同证监会某些部门进行电话联系,必须选在下午5点钟以前,晚点就找不到人了。而现在,证监会晚上9、10点钟还有人,他们工作的辛苦程度比起证券分析师来也丝毫不差,担子很重。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证监会的专业程度目前已非常高,“他们都非常专业、敬业,而且只拿那一点公务员的工资,我很钦佩。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前途充满信心。”(赛晓光) 
  人物档案:张化桥
  出生于湖北荆门。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工作了5年,后于1989年被公派到澳洲国立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张化桥来到香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公司任职。而后,来到瑞银华宝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现任瑞银华宝执行董事、中国研究部主管,负责研究中国民营股和消费股。有7年的证券业从业经验。最近两年连续获《机构投资者》杂志选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分析师。

投行系列:瑞银投行,成败皆混业(转帖)

Sunday, October 26th, 2008

瑞银投行,成败皆混业
特约作者 余中 [2008-08-29 21:35]  
瑞银投行业务扩张所赚得的高额盈利,已在次贷危机中化为乌有。瑞银集团也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余中】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的摩天大楼顶上,巨型霓虹灯商标“UBS”的红色光辉已经渐见黯淡。
  曾几何时,瑞银(UBS)这一发端欧洲的金融帝国,依靠麾下的投资银行部门这一猛将,在华尔街纵横驰骋,笑傲群雄。如今,这员猛将却在次贷危机中给瑞银造成了沉重损失,成为“罪臣”,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命运。
  8月12日,在广大股东的一再逼迫下,瑞银董事会终于宣布,将旗下三大业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化整为零,各立门户。投行部门被售出的日子,恐已不远了。
昔日荣光
  今天的瑞银“帝国”,成立于1998年6月。
  彼时,瑞士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与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oration,SBC)宣布合并,组成了今天的瑞银集团。
  原SBC旗下的投行部门华宝迪伦里德(Warburg Dillon Read)被收整为瑞银的投行部门,改名为瑞银华宝(UBS Warburg)。2002年底,瑞银决定统一旗下子公司,一致打造瑞银品牌,瑞银华宝即改名为瑞银。
  合并后的瑞银雄心万丈,希望投行业务与旗下的私人银行业务一样雄冠全球。为此瑞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
  瑞银在纽约北郊的康州斯坦福镇火车站对面建立了其美国总部——设有全球最大的交易大厅,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2000年,它购下潘韦伯证券公司(Paine Webber),以便向其客户推销瑞银投行承销的股票、债券等证券。
  高价网罗一大批人才后,瑞银在投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如收购兼并(M&A)、原始股承销(IPO)、股票承销(Equity Capital Market, ECM)、资本市场债券承销(Debt Capital Market, DCM)等的市场份额急速提升,排名座次由十名左右升至五名以内。
  “瑞银”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虽然北美投行总部所在的北郊康州斯坦福离纽约市有40分钟火车车程,各大投行银行家、交易员仍不辞奔波劳顿,“趋之若鹜”。
  瑞银投行已然是 “战绩赫赫”。
  在M&A领域,2007年荷兰银行(ABN Amro Holding NV)以千亿美元被几家欧洲银行收购的著名交易中,瑞银被聘为ABN的财务顾问。
  在IPO领域,2006年6月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BOC)在港IPO上市时,瑞银与高盛、中银旗下的投资银行(BOC International)一同拔得头筹,成为共同承销商,分享2.5亿美元的巨额承销佣金。而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瑞士信贷等大投行都只得到次要的销售角色(Co Manager)。
  这也是瑞银投行扩张的里程碑事件。由于此项承销,瑞银在2006年全球原始股承销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真正跻身全球大型投行——华尔街投资银行领导集团(Bulge Bracket)。
  瑞银投行风光无限,其他两个部门也“托其洪福”。
  随着投行业务的扩大,IPO中爆发的富豪们纷纷成为瑞银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从本世纪初直到2008年二季度,瑞银私人银行每季度都有几十亿美元的客户新增资产。
  这又为其带来高额的管理资产和手续费用,使瑞银管理的资产达到2万亿美元。
  此外,瑞银投行部门还将“地盘”扩张至债券交易市场,并在2005年成立了迪伦里德资产管理(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 LP)对冲基金,其主管就是投行部门原CEO科斯特斯(John Costas)。
  总之,投行部门为私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和管理资产,而私人银行则为投行分部提供低利息的流动资金。三个部门间互为鱼水,其乐融融。
  瑞银采取的这种“交叉销售”的经营模式,与瑞银原董事长奥斯佩尔有莫大关系。他非常认可“一站式服务” 这一由花旗集团(Citigroup)十年前首创的经营模式。
“一站式服务” 功过
  1929年美国股灾后,美国吸取经验教训,在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也称“1933年银行法”,严格划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保证商业银行不涉及证券业的风险。
  该法案还禁止银行经营、包销公司证券,而只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这就令美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
  JP摩根银行(JP Morgan)被迫一分为二正是由于这一法案的颁布。母公司JP摩根成为商业银行,而其投资银行部门就是后来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这样的分业格局使商业银行的利润下滑,贷款业务受到非银行的公司集团的蚕食,却无法向其他金融领域拓展。美国银行界纷纷向政府游说要求废除此法案,1988年政府亦曾尝试,但终未成功。
  1998年,旗下拥有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CEO桑迪•威尔(Sandy Weill)再度游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人,要求改变这一法案。
  与此同时,他也劝说商业银行花旗银行(Citibank)的CEO里德(John Reed),推动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之间的合并。
  他的主要论点是,这样可以带来利润空间极大的“交叉销售”(Cross—Selling)——不同部门的金融产品可以卖给彼此的顾客。比如,向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推销保险公司部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共同基金,也就是,客户到了银行便能得到全面的服务,即所谓“一站式服务”。
  里德接受了这一观点,适逢克林顿政府也早有此意,觉得时机成熟便送了个顺水人情,三下五除二废除了此法案。
  1998年4月,庞然大物花旗集团横空出世,华尔街欢呼一个金融新纪元的来临。
  对投资银行业务高额利润的觊觎,以及“一站式服务”和“交叉销售”模式的美好前景,促成了1998年前后多宗大行的并购,以及欧洲商业银行收购华尔街投行的案例。
  除700亿美元的花旗集团并购,还有1997年摩根士丹利与添惠(Dean Witter)的合并、1998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收购美国投行银行家信托(Bankers Trust)、2000年瑞银以110亿美元收购美国证券推销商潘韦伯(Paine Webber)、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

人物:杨斌 中国“二”富神话破灭 (转帖)

Sunday, October 26th, 2008

中国“二”富神话破灭
2008年10月23日 11:13《商务周刊》杂志
  在土地上充分表现出空手套白狼手段的杨斌,哪儿来的巨额资金推动规模庞大的荷兰村建设,他的财富神话又如何破灭?
  虽然在土地问题上,杨斌充分表现了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但此后他那些口气惊人、规
  划庞大的建筑群的确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荷兰村房地产项目的总承包商——江苏南通三建北京分公司经理黄裕辉接受本刊采访时称,南通三建是2001年3月与杨斌签订合同的,4月下旬进场,承包了35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我们根据自己的工程量做过估算,这期工程的总体投资在20个亿左右。”
  这与杨斌在公开场合宣称的投资额大体吻合,按照他原来的说话,欧亚今年年底对荷兰村的投资要达到70个亿。
  那么,这些巨额资金是从何而来的呢?
  圈钱两条路
  江苏南通七建承建了荷兰村的热带雨林、演艺中心、餐饮娱乐场所等旅游项目。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张贤书向本刊介绍,去年5月接此项目时,曾做过一些初步调查,当时他们认为杨的资产状况应该不会出问题,“一个原因是欧亚农业上市后,股票走得不错;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听说杨斌有一笔数量不小的贷款下来了。”
  此前,杨斌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辽宁省和沈阳市各大银行,对于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所以我们的融资也很容易。”他提及的银行贷款包括,工商银行系统贷款4个亿左右,主要用在地产上;农业银行系统3000万元。杨斌事发前称,这两项贷款还未到还款期,工行的贷款要到 2005年,而农行的贷款是在今年年底到期。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一位官员证实,农行系统确实给杨斌贷款3000万,但据她听说,工行的贷款大概是6000万元左右。据沈阳市人大城建委主任王启佑所知,给杨斌贷款4个亿的是建设银行系统。不过,本刊就此询问沈阳市建设银行、荷兰村所在的于洪区建行时,得到的回答都是无可奉告。
  可以确信杨斌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是股市。早在1999年,杨斌把目标锁定沈阳时,就曾绕道四川,走了为期10个月的“A股之旅”——先入股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广华化纤”,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然后采取了两个策略,一资产重组,二高比例送配,并将“广华化纤”更名为“欧亚农业”。1998年度高比例配送使该股股价从9元上涨到28.50元的高价。
  但1999年10月12日,“欧亚农业”又公告更名为“英豪科教”,11月23日杨斌辞去董事职务,他退出的股份价值2亿元,从账面上看,他“获得的回报超过2倍”。
  2000年,杨斌选定了其时渐渐对内地民营企业感兴趣的香港资本市场。在香港投行工商东亚的包装下,他采取了一系列重组动作——百慕大注册了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把荷兰村的农业项目及国内6大农业基地装了进去,而房地产和旅游项目仍由欧亚实业来做,这样欧亚农业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农业概念股。
  2001年7月19日,在工商东亚、里昂证券、加拿大怡东融资等9家强势机构投资者的簇拥下,“欧亚农业”4亿新股被超额认购78倍,公开发行价为1.48元港币,“欧亚农业”在香港主板上市。
  荷兰外资的中国农业概念在香港资本市场很新鲜,欧亚农业一上市就受到追捧。8月1日,“欧亚农业”趁热打铁,再发行6000万股额外股份,两次筹资接近7亿港元,是当年赴港上市的大赢家。而杨斌在欧亚农业所拥有的72.3%的股权,价值也达到了将近18亿港币。
  成功上市和大把大把的圈钱,让杨斌意气风发,游刃有余。据他的一位同僚介绍,杨斌视察荷兰村里的一项完工建筑,发现不够气派,当场下令拆除重建,“他手下人劝阻,这可是2000多万呀,杨斌回答说:2000多万也拆!”
  原本在上市之初,欧亚农业预算用3.8亿元来建设温室及相关设施,实际募集资金到位时,杨斌又宣称将募集净资金总额 6.51亿人民币中的5.17亿元用来建设40公顷温室及所需附属设施。温室当然没有踪影,荷兰村的面积却由3300亩增加到了6000亩。欧亚实业的旅游和房地产项目也全面铺开。此后的一段日子,欧亚农业继续担当资本市场的宠儿,截止到2001年年底,欧亚农业股价的涨幅超过了20%。
  新旧保护伞
  这一年10月,光环和荣誉彻底笼罩了杨斌。其时对大陆公众来说还属名不见经传的杨斌,被《福布斯》评为2001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第二,他的身份被估计为9亿美元同时,欧亚集团还当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
  “这才是我和欧亚集团实力和成长的象征。”杨斌甚至表示《福布斯》低估了自己的身价。一些媒体也提醒说,被《福布斯》排在第一位的刘永好兄弟其实已经分家,所以仅有1亿美元之差的杨斌才是真正的中国首富。
  但是,到2001年,杨斌在沈阳的背景已经潜移默化,曾与这位“荷籍商人”相互烘托的沈阳权力场星移斗转——沈阳市市长慕绥新步主管城建的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后尘,因腐败问题下台,被牵出的省市局以上干部数以十计,还有一些沈阳高层官员至今仍在被调查中。这一年2月,新市长陈政高赴任,3月,薄熙来当选省长。
  据杨斌的一位同僚说,杨斌曾几次求见新的省市领导,都被婉拒,“后来虽然见面,对方态度热情,但公事公办,已不再像以前的那几位,几乎毫无保留地支持”。同样从2001年3月开始,沈阳市政府着手大规模清查土地税款问题,欧亚荷兰村未能“法外开恩”,被要求补签合同,补交税款。
  “杨斌没有交那笔钱,他的手下则在一些私下场合流露出对政府部门的不满。”杨斌的那位同僚说,“他们说沈阳当初的很多承诺没有兑现。”
  “那个时候,杨斌大概认为,自己是中国二富,凭着这个身份,凭着他从上市公司圈来的一笔笔钱,还有他自认为超过了迪斯尼的荷兰村,他没有办不成的事了。”一位沈阳当地的地产商对《商务周刊》说。
  2001年,杨斌乐观地预计,按照当时的滚动发展,他完全有能力第一期开发40公顷,接下来再开发40公顷,最终达到100公顷的规模,他给自己的农业项目估价25亿元人民币,给旅游项目估价18亿元人民币。杨斌对记者说,他计划在2002年将荷兰村的旅游项目拿到国际股市的创业板去上市,美国,或者香港。
  杨斌听起来越来越庞大的野心或许有一点道理:他迅速膨胀的知名度吸引了慕名者——国际大公司纷纷飞到荷兰村与杨斌接触,山东一些城市的政府,曾表示可以给他诸多优惠条件,希望他前往投资。
  逆转
  然而,在2001年年末的最后几天,信心爆棚的杨斌突然发现,自己的另一个保护伞被一个38岁的湖北人轻松撕破了。
  瑞银华宝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在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来到了荷兰村。
  “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的。我没有想过去找问题。我见过杨斌,并和他谈了3分钟。”张化桥对《商务周刊》说,往荷兰村里一站,他有两个感觉,面积太大,投资太大。
  “从杨斌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本人没有这么大的实力,他的房地产项目多数都是贷款。”精明的湖北人张化桥原先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过5年。“我很熟悉大陆一些地区的银行的运作手法,”他说,“放牛娃都可以用银行的钱来买奔驰,条件就是买两辆,送出一辆。这种贷款的方式,在现金回笼快时,不会暴露,但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它的所有问题就都出来了。”
  张化桥看到,荷兰村里许多的路很破,房子外观还不错,但里面的墙面、设施很差。“外国人不会买,挑剔的中国人更不会买的,尤其沈阳还不是一个很富的城市。”张化桥的推理很简单,“如果房子销售不掉,杨斌欠银行的钱怎么办?银行不仅不会再贷给他,还要来讨债。他又会怎么样?后果毫无悬念。”
  张化桥在随后的报告中,主要对杨斌质疑两点,第一,自90年代初开始的短短10年间,杨斌个人财富由1亿迅速膨胀到75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第二,欧亚农业与欧亚实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并不能给欧亚农业带来实际贡献。
  2002年元旦,张化桥回到了香港,并马上与13个基金经理通电话。“我告诉他们,卖掉欧亚农业的股票,卖了就不要回头。”
  “第二天,泪流满面的杨斌来到香港做公关活动。并恳求‘中国人不要打中国人……’”张化桥回忆说。
  1月3日,欧亚农业股价开盘1.8元,当天跌去18%。
  但杨斌随后在香港的公关活动还是起了一些作用。1月中旬后,欧亚农业的股价又开始回升。4月9日,一个对他有利的消息出现了——美资投行摩根斯坦利在欧亚农业公布去年业绩的前一天,发表报告看好其前景:“入世后出口前景看好,负债率低,利润复式增长率达到12%,因而目标价在3港元(当时股价2港元左右)”。
  大摩这份首宗针对中国内地民企撰写的报告,旋即在亚太区基金经理中惹动风潮,因为从前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内地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盘子太小,吸引不了美资大行的关注。报告发表隔天,就有新的报告称香港的蓝筹股将有民营企业崛起,首选便是和黄入股的超大农业和摩根斯坦利推介的欧亚农业。
  之后,欧亚农业股价再次被吹捧到2.8元的高位。
  但媒体接着加入了对荷兰村的质疑。香港《文汇报》撰文说,中国有2500个主题公园,只有1/10是赢利的,而杨斌却说他的公园年利润可达1.2亿元,这对于一个每年有半年时间处于零度以下,少有外国人的城市来说是天文数字。
  《远东经济评论》报道说,欧亚集团财务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主题公园,这里通常参观者每日最低开销为150元,对于失业率高达20%的国有大企业基地沈阳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国内一家媒体也披露说,荷兰村的商品房没有卖掉一套,这导致了很多购房者看到报道后,害怕拿不到房产证和烂尾而改变了购买意向。
  基金经理可以为短线操作而混淆视听,银行却不愿趟这趟混水。杨斌幕僚证实,今年以来,杨斌没有从沈阳的各家银行贷到一分钱。
  2002年元月之后,杨斌的资金链明显表现出了裂痕。最直接的体验者是荷兰村工地上的建筑公司。“春节后,杨斌开始拖欠工程款,7月,我们又收到四五百万,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收到的来自欧亚的钱。”南通三建北京分公司经理黄裕辉称。至今,欧亚在荷兰村项目累计欠这家建筑公司工程款一个多亿。
  南通七建同样在今年1月遭遇欠款。5月时,又得到两笔数额较小的钱,一笔100万,一笔60万,不是补欠款,而是欧亚让他们修建一个小桥和一个门口景观(海盗船)的费用。“我想这是因为工程耗资不大,又涉及到荷兰村的形象。”南通七建总经理张贤书说,杨斌拖欠他们的工程款共600万元。
  荷兰村为资金捉襟见肘的同时,杨斌却开始向朝鲜政府表现自己的豪爽大方——据杨斌的同僚透露,也正是从今年开始,杨斌与朝鲜方面的接触频繁起来。他以“荷兰欧亚集团”的名义与朝鲜合资创办了一个“平壤——欧亚合营会社”,这个会社的主要项目是在平壤金日成纪念堂前不远处的一块农业示范基地,一期是1.5公顷的玻璃温室,由朝鲜动员上万官兵参与施工。
  此后,杨斌不断到平壤,“视察该示范基地的进度”,6月底并亲自陪同从澳大利亚、荷兰等国邀请的农业专家、农场主、葡萄庄园主等同赴平壤实地考察,商谈投资建立葡萄园、酒厂、奶牛厂等事宜。
  另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杨斌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透露,“协助朝鲜农业改革,自己总共无偿援助高达2000多万美元”。
  最后的疯狂
  没有银行贷款,房子卖不出去,还要向朝鲜表示诚意,杨斌当然需要更多的钱。杨斌曾说:“我们不会用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的钱。”但2002年1月,欧亚农业从一家中国银行取得一项50个月1.59亿元人民币的有期贷款。用上市公司借的这笔钱,被用于向杨斌私人公司欧亚实业购买办公楼(即荷兰村里的荷兰女王皇宫)和10公顷温室,温室以1.07亿作价,办公楼作价7000万元。
  杨斌还一再保证——直到今年7月,他“神秘失踪”,从朝鲜回来后,还专程到香港向投资者保证,“不会减持欧亚农业股份”,但1个月后,杨斌出让3亿股(约占已发行股份18.04%股权),以每股作价1.35港元,配售该批股份予澳门政经界名人颜延龄和新加坡商人 HarveyWee,套现4.05亿港元。不过这两个人持股的时间都不长。到8月27日,前者已经以每股1.0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有1.5亿股股票,亏损约4500万港元。后一位慢了一步,所以损失更惨,8月28日至9月17日期间,以每股0.767港元的价格也将1.5亿股全部出售,损失8750万港元。
  杨斌食言抛售股票使资本市场怨声四起。道亨证券发出报告:指杨缺乏诚信,建议投资者沽空。减持消息公告的8月8日,欧亚农业成交量放大到5455万股,每股价格1.1港元,而在这之前的8月5日,其成交量仅391万股,随后的8月22日和9月17日,欧亚农业更放出 9270万股和1.51亿股的天量。
  9月12日,欧亚农业刚刚宣布上半年净利润增长9%。7天以后——9月19日,香港证监会则以“未能披露容易影响股价的一些信息”为由,暂停欧亚农业交易,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措施,其时,欧亚农业的股价已跌至0.62港元。
  9月26日,欧亚农业恢复交易,当天下跌0.17港元,跌幅27.4%。翌日再跌去15.6%,至0.38港元。此时,从朝鲜“凯旋”回到沈阳的杨斌顾不上外界对他金蝉脱壳的猜测,宣布以每股0.416港元价格出售了3940万股股票。
  经过一个周末后,9月30日,欧亚农业再次声称发布公告而停牌。香港交易所要求该公司董事会说明与停牌相关的公告问题。得到的答复令人瞠目:杨斌在9月30日对董事会说,他前两天忙于安排和参加沈阳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及会见记者,“日程很紧张,无意中忘记了报告自己在9 月26日和27日两天,以每股0.355港元至0.56港元的价格出售了另外4250万股,将其在公司的股份减至46.7%”。
  在9月26日的沈阳记者招待会上,杨斌仍然一再表示,他对欧亚和荷兰村有很好的安排,“毕竟是我10年来创立的一个企业,我不可能因为找了新的媳妇就把过去的孩子给忘了”,但同时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从我就任朝鲜新义州特首之日,我就不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政治家了。”
  之后4天在香港市场的疯狂抛售清楚地表明,这位快速膨胀起来,如今急欲弃商从政的富豪的所谓财富神话以更快的速度破灭了。
  在接下来的72小时之内,则上演了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正如道琼斯通讯社所言:“大亨杨斌的世界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业动态:瑞士银行将重组投资银行业务,再裁员2000个岗位(转帖)

Sunday, October 26th, 2008

瑞士银行将重组投资银行业务,再裁员2000个岗位
2008年10月3日 14:49
瑞士银行业巨头瑞士银行(UBS AG, UBS)周五表示,将对旗下投资银行进行重组。在此之前,投资银行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Jerker Johansson,瑞士银行董事会和执行委员成员对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前景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根据重组计划,瑞士银行将把投资银行的业务重点重新定位在保护核心竞争力和遍布股市、投资者业务、固定收益、外汇和商品领域的顾客特许经营业务,同时缩减部分现存业务的规模。重组计划旨在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将进一步削减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和资产。
瑞士银行子公司UBS Investment Ban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Jerker Johansson表示,金融市场当前所面临的这场危机以及金融行业所发生的急剧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对业务进行部署;尽管在收入前景方面还不确定,但上述措施将使银行能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将成本基础削减到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上,从而使我们的核心业务在基本面形势好转时重新能够回到增长的轨道上。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此次重组中采取下列步骤对业务进行调整:
-通过发挥在现金分配、衍生品和优质服务方面的强项继续发展股票业务,并进一步提高业务效率;
-保持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为顾客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和策略建议。
-从客户服务和便利出发重新调整固定收益、外汇和商品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将退出除了贵金属以外的大宗商品业务,显着缩减房地产及证券化和自营交易。保持在外汇、利率和信贷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瑞士银行迄今为止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减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并推行了新的、基于市场的融资模式,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裁减了人员。在这一重组计划发布后,该行将进一步清理不良资产、裁减人员,将成本基础降至更加可持续的水平上来。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将再裁员2,000人,使人员规模到年底前降至17,000人。从去年第三季度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业务已经累积裁员6,000人。此次裁员主要涉及那些需要退出或压缩的业务领域。
公司网址:http://www.ubs.com
-Zurich Bureau, Dow Jones Newswires; +41 43 443 8040; [email protected]
瑞士银行
英文名称:UBS AG (ADS)
总部地点:瑞士(Switzerland)
上市地点:纽约证交所
股票代码:UBS
瑞士银行
英文名称:UBS AG
总部地点:瑞士(Switzerland)
上市地点:VTX
股票代码:UBSN

人物:蔡洪平时刻(转帖)

Sunday, October 26th, 2008

蔡洪平时刻
2007年12月19日 16:24 《环球企业家》杂志
  会见“中国时代”顶级富豪们身后的投资银行家
  文《环球企业家》记者 张亮
  历数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超级明星并非难事。在这个拥有不过15年历史的行业,每隔几年才诞生一名“主角”。
  1990年代初,这一角色属于香港人梁伯韬,他率先以买壳方式将“中国概念”引入香港资本市场,并在上千倍的超额认购中获得了“红筹股教父”之名。1990年代后期,不谙英文、毫无海外留学背景的方风雷主导了一系列电信、能源业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这不仅让方被海外同行誉为“造雨人”,也帮助中金公司确立了独立地位。2003年,富有争议的女性投行家任克英将中国人寿(19.17,-0.55,-2.79%,吧)、中国网通等一时之间所有重量级上市项目收入囊中,但不久后,她又戏剧性地被自己的雇主花旗集团突然免职。
  某种意义上,梁、方、任三人一同勾勒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标志性时期。此一期间,中国上百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了朝向市场化的转制,而他们恰到好处的扮演了其中的推手。虽然这波潮流至今不歇,不过,自从2006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完成了各自上市,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一个新时期的来临。
  最直接的感知是,“以前,大家彼此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项目,但这两年,很多项目是在IPO时才被其他投行发现”,一位投行业资深人士指出。而这些并不广为人知的项目,均属散落中国各地的民营企业。
  在这个民营经济渐入佳境的时刻,新的标杆人物或许应属蔡洪平。
  蔡,上海人,53岁,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自1997年进入投资银行业,他的名字多与民营企业相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蔡在整个市场寂静无声时将民营企业恒安国际送到香港,被当年一系列金融杂志评为“1998年最佳亚洲IPO发行上市”。2002年香港股市低迷时期,他又将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打造为明星公司;2003年,其他投行人士全力分享国企上市的最后盛宴时,蔡又将联华超市、魏桥纺织与长城汽车三家企业带至香港,总融资额达8亿美元。由此,蔡被香港媒体誉为“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
  如果说此前蔡的努力还稍显寂寞,现在他已获得了驾驭主流的机会。2006年春节过后,蔡加盟瑞士银行,当年内,瑞银投行部成为中国市场股票发行第一名。随后的2007年对于蔡洪平更可谓一个“造雨时刻”。这一年的前11个月,他率领瑞银团队完成了17单IPO项目,几乎包揽了这一年造富的所有故事。4月13日碧桂园上市,让其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首名身价超过千亿元的富豪;5月31日江西赛维上市,令其创始人32岁的彭晓峰一度拥有400亿元身家;7月16日复星集团上市,让复星创始人郭广昌成为中国第三富豪;10月1日Soho中国和10月31日巨人网络上市,又令潘石屹家族和史玉柱分别获得五百亿左右身价,其中巨人成为今年中国民营企业和IT业最大的在美上市公司。同时,在获准进入A股市场的第一年,瑞银就参与了中石油89.6亿美元的IPO,一举获得和中金、银河、中信等国内市场老牌券商平起平坐的机会,在业界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这一系列成绩让瑞银在2007年继续稳居国际投行中国业务榜首位置。
  2007年7月中旬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蔡他两次提到自己的目标。第一次他说,自己最近两年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最受尊敬的银行家”,第二次重提目标一事,他说自己就是要成为“全球投行业中国业务的No. 1”。而在11月中再度与本刊长谈时,蔡似乎更有底气了:“5年前我想,如果能做成20个各个领域全球最大的IPO项目就可以退休了,但现在看来,如果坚持这个计划,很可能明年就得退休了。因为中国最大的项目就是全球最大的项目。”
  中国时间
  时间将近凌晨一点,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酒吧中见面时,身处酒吧另一桌的同行前来打招呼的方式是:“蔡总你太厉害了,让我们只能转行做私募资本投资了”。对此恭维,蔡的反应是朝对方树了下拇指,直白回应:“你聪明。”
  即使在从来不缺乏自信人物的投资银行业,蔡洪平的强势与激进风格也是极为罕见的。行业内不乏有人称其为“非常富有攻击性”。而最为体现蔡的攻击性的,是他在IPO项目定价方面,被同行们视为“太过激进”。
  一个典型事例是,今年4月碧桂园上市前,其两家承销商对这家公司市盈率的判断差异极大:瑞银的预期是17到23倍,而另一家投行的市盈率预期为11到15倍。蔡洪平承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两家承销商差异如此明显,前所未见。
  让蔡洪平有底气给出高估值的,首先是瑞银庞大的理财客户基础。
  在碧桂园的定价犹豫未决时,瑞银没有闭门反思,而是直接让投资者作出判断。他们先找到了瑞银的大客户之一,恒基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嘉里郭鹤年、新世界郑裕彤和中信泰富荣智健,询问恒基是否有意成为此一项目的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当李兆基等香港大亨顺利介入,其他投资者的信心也就水涨船高,之后两天时间里,仅瑞银内部客户募资规模就达到了2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瑞银不必降低底线,只用自己的理财客户的资金就可以买断这次总规模19亿美元的IPO发行——这种信心保障并非每家投行都可以做到。
  更为重要的是,蔡充分充分利用了过去两年时间里,香港资本市场和中国内地市场的炽热景象。当多数投资者还在享受两年间持续的高回报时,蔡洪平已经将其定义为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大趋势。
  “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增长型公司的、属于中国独特故事的、属于香港资本市场的时代。”蔡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说。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三点实实在在的变化。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已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高增长期;其次,当下的中国,就像美国1950年代的消费品市场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场的结合体,因此,中国企业的故事将和美国同行有着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全球投资者不应该再拿美国商界的标准对标中国企业;第三,中国经济崛起时,全球唱主角的资本市场并非华尔街,而是香港。香港资本市场资金充裕、与中国大陆无时差、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状况这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企业能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估值。
  由此三点定论,蔡导出了一个给中国企业新的定价公式:那些拥有良好业绩复合增长率(CARG)的企业,它的市盈率与增长比率(PEG)应该等于1。即,过去3、5年间拥有30%年增长率的企业,也就应该享受30倍的市盈率。
  这种评估方式有时令企业主本人也感到惊讶。2月中旬汇源果汁上市时,它的财务数字并不惊人:2006年全年利润不过2.2亿元。上市前,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对蔡洪平称,他希望公司的市值能达到60亿元,即获得大约30倍的PE。但以其招股价计算,上市当日汇源的市值已经达到86亿元,接近45倍的PE——汇源2006年的收入和利润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48.4%和42.5%。
  “我不是激进,我是与时俱进”,蔡说。虽然汇源创业时最初的动力极为简单:中国有大量的水果浪费,最终只能烂掉,而且,朱新礼观察到,美国人的冰箱里经常存有果汁。但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一个更大图景的故事: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提高,必然会催生出许多优秀的消费品公司,而它们中的一些在未来还可能升级为国际级品牌。
  一系列IPO的成功,让蔡在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得了绝大多数投行家梦寐以求的强势地位——蔡将此比喻为“掰手腕”——当一家欧洲老牌基金不停抱怨碧桂园17到23倍的PE太贵,瑞银的团队反问:你买还是不买?当对方最终同意购买价值一亿美元的股票,蔡对身边的同事说:“给他的股票多一点,因为他是第一个投降于我们的定价的。”
  而蔡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在获得一个强势形象之后,他又以此进一步引导资本市场。
  2007年初时,蔡洪平曾有机会参与SOHO中国,但因竞争原因,瑞银最终被排斥在承销商行列之外。到年中时,碧桂园成功上市,随后绿城国际的股票后续发行和可转债也已做完,却仍未见到SOHO中国的上市。对此感到不解的蔡在7月下旬又去找到潘石屹和张欣,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问题很简单:SOHO只有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这一数字比起碧桂园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储备显得太过微薄,以至于刚刚看过碧桂园投资者们难以动心。
  “改变香港投资者价值观的是我们,他们以前看地产公司看到是市帐率(P/B),因为碧桂园的项目,我们引导投资者看市盈率,看市盈率就要看土地储备。但这是两个故事,碧桂园是中国的城镇再造者,而潘石屹的项目在市中心,怎么可能有那么大土地储备?”蔡回顾说。
  新的价值判断使瑞银重新夺回SOHO中国主承销商的领导地位,并再一次改变了香港投资者的价值观:瑞银强化了SOHO在中国地产业独有的品牌价值,并将其定义为“中国最大的著名品牌商业房地产开发商”。而在引进了恒基、九龙仓、中信泰富、刘銮雄等人作基石投资者之后,这轮教育再次见效:SOHO的国际发行部分获得了57倍认购,香港发行则获得了170倍认购。
  “种项目”
  蔡能迎来属于他个人的时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确长于寻找、储备项目。
  应该说,蔡并不是人们常见的投资银行家:出身普通,曾务农、从军的蔡并没有美国名校学历,也不依靠特殊关系获取项目。在多数同行反复挖掘国有企业机会时,蔡一直在民营企业领域部署资源——“做大型国企项目是吃牛排,但做民营企业是吃螃蟹”,蔡比喻说。当然,多数人并不知道,蔡洪平曾亲身参与了中国第一批H股的海外上市。
  吃螃蟹所要求的,是比别人更早感知经济风向,找到那些可能成为客户的民营企业。这就需要判断力、丰富的资源网络和耐心。蔡说自己的工作是“种项目”,如玖龙纸业他追踪长达4年。而在行业里,人们更看重的是蔡似乎有一张成熟而庞大的人际网络,能够让中国各地消息灵通人士向其通告有什么最新的优秀企业。“蔡洪平用地毯式轰炸的方式寻找项目”,投资银行业分析人士袁铭良说。
  2004年时,蔡洪平即对外表示,他认为“21世纪不是资本的世纪,而是资源的世纪”,因此,他持续寻觅那些以往并不被看重的能源类企业。比如2007年上市的栾川钼业、西部矿业和恒鼎实业。
  钼矿从来不是一个主流矿产,而相关企业上市就更难:投资者认为波动性太大,并不愿给出高估值。但瑞银的说服方式是,钼矿是稀有资源,在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大有市场,并最终在招股时获得了17倍的市盈率。而四川的恒鼎实业是中国第一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民营煤矿。因为香港联交所对民营煤矿缺乏认知,认为这是“小煤窑”被包装后的企业,它的第一轮聆讯甚至没有通过,直到蔡调整此项目的原有负责人,亲自带领恒鼎实业创始人鲜扬与联交所沟通,它才终于完成了6亿美元规模的IPO。
  此外,蔡洪平也持续关注海关统计、税务机关的税收报告。如魏桥纺织进入蔡洪平的视野,就因为2002年它的出口额超过海尔。他对工业领域颇为熟稔。每年都会对整个钢铁、水泥、船舶等各行业的关键指标进行阅读、背诵。他说工业方面的数据自己记得1000多个。
  2001年时,蔡洪平所在的百富勤曾做出“中国制造升级”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将不会局限于简单的纽扣、梳子一类产品的生产。这曾被中国一些官员视为过于激进的说法,但蔡试图证明,这是一个趋势。
  他所找到的符合这一趋势的行业之一,是生产锂电池。当时他在深圳找到了一家相关企业,但对方三次跟他讲述的企业数据,每次都不一样,让蔡感觉对方不够诚实,及时叫停。最后,他向对方询问,你的目标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三年内赶上比亚迪”。
  这成为了蔡洪平寻找比亚迪的契机。目前,比亚迪正在将手机零部件业务分拆上市,这是第一家H股分拆红筹股的案例,也很可能让王传福进入蔡所建立的百亿元富豪俱乐部。
  蔡洪平对于玖龙纸业的判断,也源自于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而出口的主要产品为轻工业品,如电脑、电视、冰箱,这些商品都需要包装纸。而这一领域出口每年增长约为30%,也就是说,每年包装纸的平均增长也可达到30%。
  在此逻辑下,当蔡找到张茵时,玖龙纸业已经有一亿元以上的利润。但是并非没有其他投资银行试图承销玖龙纸业的上市,但蔡明确建议张说:现在上市相当于“卖青苗”。其一,玖龙纸业的利润仍不够高,且处在高增长阶段,蔡建议她做到六亿元时再上市;其二,它只盘踞于珠三角,但在中国的另一个出口龙头长三角地区,玖龙纸业尚无根基,如果在上市前将此地域做扎实,则公司的上市概念是完整的。
  “你再等个一年、两年都没问题,我会为你服务,如果你信任我的话”,蔡回忆称,他当时如是告诉张茵。
  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蔡的勤奋。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是2007年6月底,中石油选定中信证券、瑞银证券和以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担任其A股IPO的承销商。这是一笔总金额高达600亿元的生意,也标志着瑞银历经3年积累,以瑞银证券进入中国的方式,终于取得了回报。关于这个项目,蔡将功劳让予瑞银的董事总经理赵驹,而其进一步解释是:“做Deal的时候,瑞银的团队跟客户开玩笑说,我把领带交给你,我把裤腰带解给你,任何时候你都能找到我。”
  此外,西部矿业80亿元的A股发行,中铁工200亿人民币的A股发行,以及即将进行的太平洋保险250亿人民币的A股发行和150亿人民币的中海集运的A股发行,将使瑞银证券跻身中信、中金、银河所占据的A股承销的领跑阵容。
  平台
  多少可谓机缘的是,蔡又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平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资投行在华的金字招牌只有两个: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它们长期的领导者约翰·麦克和汉克·鲍尔森均与中国政商两界拥有紧密联系,而摩根士丹利与高盛也享受着竞争对手所不及的领跑优势,如它们分别借道中金、高华,获得了分享中国机会的直接通道。也正因此,任克英在花旗时期超越行业预期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相比之下,因财富管理而闻名的欧洲金融巨头瑞银集团在华可谓低调。其瑞银证券主席李一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环球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曾坦率承认:“瑞银进入中国是慢热”。
  但它对于中国市场的积淀相当漫长。一名投行业富有经验的人士对本刊称,在1990年代后期,瑞银就开始在中国积累电力、能源等行业的知识与人脉。而在2005年前后,它更由长期积累变为主动进攻。在看到医疗器材行业的机会之后,它早于任何同行,率先组建了一支团队考察中国的医疗器材行业,据说最初的考察范围涉及50家公司,在逐一筛选后,它最终成为了迈瑞等公司的承销商。行业内关于瑞银在华汲汲投入的另一个论据是,坊间传说运做中国银行(3.13,0.07,2.29%,吧)上市项目时,他们甚至派专人辅导中行高层英文。
  这些积累在2005年变成了一次飞跃荆棘的惊人之举。当年9月,瑞银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入主北京证券,直接获得国内本地股票与债券全业务牌照。这让它和高盛高华成为了唯二两家能够充分利用中国A股市场获益的外资金融机构。据称,入主北京证券的首功之臣为瑞银亚洲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何也是帮助瑞银获得中国银行上市承销业务的关键人物。
  “投资银行有些交易做不成也就做不成,但是北京证券我们不能输,赢了以后就能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上”,李一在采访中表示。
  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判断。2006年8月,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专有一节讨论对特殊目的公司的约束问题。2006年9月8日后,所有为上市而在海外设立投资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国内资产的国内公司,都须向商务部申请办理核准手续。这极大收窄了国内公司借助外资重组的可能性,并直接导致以红筹公司形式上市的可能大幅降低。
  事实上,2007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很少审批企业赴海外上市的申请,即使注册地在国内的企业,如西部矿业、重庆力帆,也在迟迟不见批复后转道A股。对于缺乏承销A股资格的海外投行,这不啻为一个沉重打击。
  蔡的教育
  蔡洪平第一次做生意,是1970年,当时他16岁,在上海郊区的江苏海门县 作农民。
  他所看到的商机是,一头羊交配一次需1元,但每生出一只小羊可以卖7元钱。于是他买了一只羊羔,喂养一年后牵去配种,7个月后,他得到了三只小羊,其中两只被卖掉了14元,这是他赚到的第一笔钱。
  但赚钱收获的快乐远远小于务农本身的痛苦。
  蔡出生于上海富庶家庭,小时就接受手风琴、口琴等教育,因三年级时写了一篇《毛主席叫我这样做的》得以跳级。但1969年,15岁的蔡被下放到江苏海门县做农民。当时他以为一辈子只能种田了,对未来颇为绝望,而身体上的苦难则同样让他难以承受。蔡说他甚至两次想到自杀。
  这种痛苦在1971年逐渐平复:身体逐渐强壮,让蔡可以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那时他已经接受了当一辈子农民的现实。唯一让他从现实生活中跳脱出来的,是给农村广播站做记者。
  但在1972年,蔡参加了全国大征兵,成为一名水兵。当年他被分配到南海舰队,任雷达兵。那一期间,他主动把中国沿海从南到北的海图背下来,以根据雷达扫描出的结果判断船只所在位置。这个用了三四个月死记硬背下的成果,蔡至今难忘,他依然可以从兄弟屿、海陆丰、万山群岛背到海南岛、琼州海峡。据说一次他的一个客户在海南一带购买了一座小岛,蔡当即给他画出了小岛周围的地形,让对方大为惊讶,直接表示:“我们公司的上市给你了。”
  1974年1月,蔡参加了西沙海战。他将此称为自己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其间,他见证了燃烧了17个小时的大火和血的洗礼。而其最大的收获是:“力量就是国界”。此后,他又做了几年军队记者,直到1982年退伍回到上海。
  “农村塑造我的耐心、吃苦、坚毅。再困难,我也能生存。这是一个从退的、守的角度来说,从军队来讲,就是从攻的角度来说,在强大的严格的训练下,不容道理地去取得胜利。”蔡总结说。直到今天,他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20次原地摸高跳。蔡说这不是锻炼身体的问题,是意志问题。
  蔡在知识层面的转折点是1986年,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澳洲读经济学,“由定性思维变为了定量思维”。在此之后,他在上海石化工作7年,一度是王基铭的助理。正是这一国内企业的工作经验,让蔡洪平与绝大多数海归投行家风格极为不同。一名曾见证蔡谈判的人士称,在一次拜访民营企业时,对方企业招待客人的方式是在果盘里摆了些削好的萝卜、黄瓜,这让在场的外国人士一时不知所措,而蔡好不客气地率先开吃。“这让创业者对他有很强烈的好感”,观者称。
  唯一让蔡显得不够本土化的,是他很少喝酒——1989年他曾得过肝炎,尊医嘱戒酒,即使病好后,他也尽可能在酒桌上自控。“每次项目上市之后,大家都会一起喝酒庆功,那时候只有我很清醒”,蔡说,“其实很痛苦,很晚了,我一个人跑到维多利亚港边上,对着月亮觉得百无聊赖,不知道忙碌为了什么。第二天,上市成功的企业家们回去了,我还是开始同样的工作。”
  与这种失落感同样需要面对的,是蔡现在成功的可延续性。无论梁伯韬、方风雷还是任克英,每个人在叱咤行业不久之后,都曾被外界宣布其“时代结束了”。这一次,蔡的时刻能延续多久呢 ?
  “我2008年deal现在就已经不担心了,而且super deal很多”,蔡说。“现在看来,2009年我们也一定是第一名。”

风电系列: China Government Subsidizes R&D On Wind Power

Saturday, October 25th, 2008

China Government Subsidizes R&D On Wind Power
August 25, 2008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promulgated its "Interim Procedures For Management Of Wind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 Industrialization Special Funds".
This says that for the first 50 wind power units from manufacturers that meet the relevant criteria, subsidies of CNY600 per kilowatt will be granted by Ministry of […]

行业动态:高盛计划裁员10% 减员风暴席卷华尔街(转帖)

Friday, October 24th, 2008

高盛计划裁员10% 减员风暴席卷华尔街
2008年10月24日 07:29第一财经日报
在经历了信贷风暴的猛烈冲击后,华尔街再度刮起一轮“减员风暴”。昨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高盛集团正计划将其全球3.25万名员工裁去10%,此举也标志着华尔街的裁员风潮已越刮越烈。
目前尚不知高盛裁员将涉及哪些地区和部门,但报道称此次裁员预计涵盖高盛整个公司。《第一财经日报》昨日联系高盛(中国),对方未予以明确回应。
事实上,在高盛之前,已有诸多华尔街公司加入了裁员大军,而预计今后数月情况都不会有明显改观。
此前,收购了雷曼兄弟美国业务的巴克莱银行已计划至少裁员3000人;而被美国银行收购的美林公司,其6.1万名员工中也有数千人可能将丢掉饭碗;本周二,据知情人士透露,美林亚洲固定收益和股票交易业务部近几日已裁减约75名员工。据称,此次亚洲裁员是公司更大规模全球裁员行动的一部分,美林共在全球裁减了约500名交易员。到目前为止,今年美林已经裁掉了5%的员工。
此外,摩根士丹利截至8月底时的员工总数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
而在今年上半年以1.4万裁员数“冠绝业界”的花旗集团,仍未停止收缩的步伐。本周三又传出消息称,花旗计划将其在日本的投资银行部门至少裁员10%。
这串长长的裁员名单已不仅仅局限于华尔街,整个金融业都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仅本月以来,就有美国最大寿险公司大都会人寿宣布全球裁员;国民城市银行计划全美裁员4000人。
而在美国以外,瑞银也在月初宣布进一步裁减投资银行部门10%的员工,人数近2000人。据彭博社统计,自去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界裁员总数已超过13万人。

安氏大俗商业学:当投行的要学扁鹊,不做扁鹊他大哥

Friday, October 24th, 2008

当投行的要学扁鹊,不做扁鹊他大哥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良医治未病”
  尽管扁鹊说他大哥医术最好,但是我却不以为然。一个人病情发作之前,可以认为就是没病。没病你给人家乱治,当然不是好医生了。他二哥也是把小病往大处治,也是不对的。所以,美国人说:If It’s Not Broken, Don’t Fix It! 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用在投行和企业顾问这里,我倾向于如果客户没出问题,就不要理他。有的企业带病运行N多年,也没事情,你去了帮助一改,反而坏了。即便出问题了,时候不到,最好也别去揭这个疮疤。
  我这里就遇到了一个案例,一个企业被一个上市公司并购,事前我就告诉他们,并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好事前把方案设计好,然后反复推敲,最好花点钱找个有经验的投行来当顾问。但是人家不听,以为我在忽悠他们。
  所以,我也就狠狠心。不搭理他们了,由他们去吧!6个月过去了,上市公司的并购公告发了,并购协议签了,他们才知道麻烦大了。这个时候来找我,我只能帮助他们把事情从头再来一边。以前让他们聘请财务顾问,他们舍不得花钱,现在当天签协议当天就把钱给人家打过去了。现在,你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个乖啊!
  当然了,也有的事后你会发现企业把自己搞死了。我以前见过一个到境外上市的案子,企业不听话,瞎搞,我也没办法,只能由他们去了。现在好了,等我再去看,彻底没药救了。他们也只能节哀顺变了。

没事找事系列:知情人曝料:中国的葡萄酒比奶还要垃圾(转帖)——以后国产酒也不喝了

Thursday, October 23rd, 2008

知情人曝料:中国的葡萄酒比奶还要垃圾
最近这段时间,在国内葡萄酒业做了5年的河北一家公司董事长王某陷入了十分矛盾的情感之中:"浸泡"在葡萄酒业的这口大"染缸"里,熟知圈内的种种暗技,说还是不说?说了吧,恐怕连自己的企业也会牵扯进去,利益受损;不说吧,自己实在看不下去那些坑蒙消费者的做法。
思来想去,这位董事长日前终于约请记者见了三次面,决定以隐姓埋名的形式向外界抖一抖葡萄酒业的内情。
业内人士惊曝:中国自产葡萄做出来的酒只占市场总量的20%,80%是"洋垃圾" "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销量在30万吨左右,但用中国自产葡萄做出来的葡萄酒只占市场总量的20%,80%的葡萄酒是从国外进口的,甚至更多。进的是什么酒?是国外的’垃圾酒’,正所谓’酒中的洋垃圾’。进口这些东西就相当于从韩国、日本进口旧西服一样,因为这些进口酒中,酒的成分不确定,酒的各种指标不确定,多半是没有贮存价值或者年份不好的酒。"
这位董事长向记者坦承:"我不知道酒界的同仁们对这种事怎么看,作为一个真正想做葡萄酒的人,真正想创出民族品牌的人,我看到这种事情,是很痛心的。国外不喝的葡萄酒为什么要让我们中国人来喝?!" "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尤其是进入夜场(娱乐场所)的酒更烂。干白加入色素变成干红。葡萄酒生产厂家如果有大量色素,这些东西就是用来将干白兑成干红的。通常,葡萄酒企业都不应该有白糖、色素、香精、橡木素。酒可以不下酒窖,但它不能有一点点的掺杂物,必须是原汁。
不客气地说,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的酒没有勾兑过,我可以和他叫板。"这位业内知情人士对记者说:"没做葡萄酒之前,我会说这样的红酒很好,看上去红红的,味道也不错。其实真正的干红是没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干红都有添加物,比如糖、香精、色素、橡木素。因为国外的很多’洋垃圾’进来后,必须要用这些物质去勾兑。可能大家也都知道,夏天一到,港口会有很多大塑料罐装的进口原酒,这些国外的’洋垃圾’进入中国组装,然后让中国的消费者喝。" 据他称,在如今的中国葡萄酒业,厂家们只知道上生产线、上广告。"国内目前大约有600多家葡萄酒生产厂家,今天上一条线,明天就可以出酒,只是纯粹的罐装,不是真正的葡萄酒,它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和不负责,因为厂家做的只是罐装这一个最简单、最后的工续。说白了,就是咱们社会上的假文凭,明明没有大学毕业,却有一张文凭。这样的厂家讲究的是包装,是炒作。我希望所有的葡萄酒厂家都应该从源头抓起,抓葡萄种植,而不是宣传。
大家要有一个概念,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要做好的葡萄酒必须要先种出好的葡萄来。" "国外的’垃圾酒’是怎么出来的?一种情况是葡萄得病了,舍不得倒掉,就做成酒。这样的酒有一种呛鼻发霉的味道,这就需要二氧化硫之类的东西进行化学处理,以改变其分子结构。还有一种情况是葡萄的糖度不够,这使得酒精度不够,加工处理的时候就加糖加酒精。我国进口葡萄酒原汁大多来自于智利、西班牙、阿根廷,这些酒大多进了年产3万吨以上的大企业。"这位人士称,500美元也就是40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从国外进口一吨酒,这意味着每市斤葡萄只需要0.5 元。国外的劳动力不比我们便宜,为什么这些酒会那么便宜?说白了,就是这些东西已经到了烂得不能再烂的地步了。
从理论上讲,在好的年份,一般一亩葡萄产一吨酒。如果是葡萄种下三年后刚挂果的时候,产量还不会那么高。如果在没有那么多原料的情况下还有那么高的产量,只有两种解决办法:进口原汁或以干白加色素兑成干红,或者用混合品种的葡萄做酒。"河北一家葡萄酒厂去年收购当地葡萄只做了1500吨酒,但在市场上却卖了3万吨酒,其他28000多吨大多用的是进口原料。另外,这家厂还把5000吨干白加入色素变成了干红。当然,加色素是可以卖的,但在商标上应该注明这酒用了色素,没有注明就是在欺骗消费者。"用色素兑出来的酒有比较简单的鉴定方式:拿一张白色的餐巾纸,把红酒往上倒,纸上的红色不均匀分布,或者有沉淀,那就是色素。据他称,在目前的市场上,假干红很多。
一位在某葡萄酒生产企业工作过23年的高级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她本人就曾去国外买过葡萄酒原汁。"买的是西班牙菲利斯公司的汁,这是一家专门给中国葡萄酒厂提供原汁的企业。也从智利进过汁,价格比西班牙的还便宜。我们每年都进这样的汁,大约有几千吨。"据透露,进口的葡萄酒原汁价格是4000多元人民币一吨,在国外是最低档的酒。由于海运时间较长,酒精挥发得也快,这些原汁进来后,必须再调整一下原汁的酒精度,然后过滤、分装,整个过程非常简单。
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厂家争抢原料"见葡萄就收"。上世纪90年代,国内葡萄酒(俗称红酒)市场开始启动。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个市场从启动到热销不过五六年时间,葡萄酒厂从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600多家。资料显示,1994年至2000年,中国葡萄酒消费增长了 61.8%,而世界葡萄酒产量只增长了6.5%左右。有关专家预计,到2006年,亚洲葡萄酒消费将增长16.4%,并将再次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中国的年增长将会达到20%。
业内人士透露,4000多元人民币一吨进口原汁可灌1333瓶750毫升的葡萄酒,相当于每瓶原汁3元,加上约100%的进口税,每瓶酒原汁成本为6元。一个瓶子加一个塞大约3元钱,一张标志0.2元,加上箱子,这些包装不超过3.5元。再加上车间成本、水电费、机器折旧、人工及税金,一瓶酒的总成本不超过 15元人民币。但在市场上售价通常在30元左右,有的甚至在50元以上,利润丰厚。而靠自己种葡萄就不行了,酿酒葡萄种下三年后才挂果,这使得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有多少企业愿意等?因此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买酒比自己种葡萄酿酒更划算。
知情人士透露:"在河北怀来,有些小企业没有罐装线,不生产成品,只有榨汁机。什么样的葡萄都给榨,然后放在罐子里,专门提供给那些既没有葡萄基地,又没有原料,但很想做红酒的企业。这些小企业这几年也过得不错,赚了不少钱。" "我们每年都会把影响葡萄酒质量的葡萄原料倒掉。"那位董事长告诉记者:"去年10月初,我们把10吨多的坏葡萄、烂葡萄倒在车间门口,很快,这些葡萄就被农民铲走了,我当时还挺高兴,以为农民帮忙收拾,还给了他们点儿钱。但没想到这些葡萄一出门,就有汽车在那儿等着,农民把我们的葡萄和自己的葡萄掺杂在一起,卖给了当地一家大企业。这家企业全都收了,价格大约是每市斤1.1元。今年,我把那些不好的葡萄全埋了,否则不是让人坑害消费者吗?" 河北怀来县小七营村有着多年种葡萄的历史,许多农民家里都有几亩葡萄。村支书石德友向记者透露:"一些葡萄酒厂家每年都到村里来收葡萄。今年的收购价是每市斤1.0元到1.1元,不管是青的,还是烂的,只要是葡萄就收。也没有量的限制,有多少收多少。"怀来县十八家村村支书石庭海也向记者证实:"每年都有许多贩子进村收葡萄,不分品种,不论质量,收完了就卖给当地的酒厂。""这里许多农民都不敢喝那些厂的葡萄酒,因为怕质量不过关。"石庭海说。
谁都清楚存在的问题,只是没人愿意站出来说,业内呼唤"酒法"出台"其实,很多葡萄酒业内人士都很清楚行业的问题,只是没人愿意站出来说。"据透露,某家大厂的领导就曾公开宣称:"这东西又喝不死人,不就是个葡萄酒嘛!"或许正是由于这家企业领导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纷纷出走。"本来,咱们做技术的就应该精益求精,一丝不拘,不做违反伦理的事情。"那位从怀来一家大厂出来的高级工程师对记者说。
"如今,不懂酒的人也开始涉足红酒业,以致于原本扎扎实实在做酒的企业拼不过偷鸡摸狗的企业,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知情人士痛心地对记者说,刚刚兴起不久的一个产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污染了,让本来不懂酒的人也对葡萄酒产生了误会,让真正的好酒淹没其中。
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国内葡萄酒市场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的瓶颈是质量问题,尤以半汁葡萄酒为甚。许多生产半汁葡萄酒的厂商生产工具甚至只是几口大缸。同时,我国高档酒的酿造技术与国外顶尖的酿造技术差距尚远。
针对葡萄酒业存在的问题,中国酒业一位官员前不久曾坦言:"行业协会本来应该发挥协调、提升产业水准、维护行业利益的作用,但行业协会没一个能够做到,甚至没意识到。"批评人士称,作为一种外来的管理模式,行业协会运作起来在中国走了调。当葡萄种植户为了产量而故意多种、酿酒者为了数量而粗制滥造时,中国的葡萄酒业就会走入歧途。
据透露,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葡萄酒行业的法规来对这个行业进行规范。中国的葡萄酒业至今仍没有相关法律,虽然有常用的评判标准,但只是些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以及凭专家经验判断的感观指标,在添加剂方面没有规定。
" 无论国际标准还是国家标准,有一个概念是明确的,那就是葡萄酒必须是百分之百的葡萄,加上酵母进行自然发酵而成的。"国家级评酒师张翠银介绍说,1994 年出台了葡萄酒国家标准(GB/T15037-94),这个标准总体水平几乎与国际标准相当,但它是一个推荐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在此之前,原轻工部制定了部颁企业标准,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等。目前超市里几乎所有的葡萄酒都标明是百分百葡萄原汁,但可以肯定的是10元以下的葡萄酒绝对不是百分百原汁。
专家建议,必须首先废止《半汁葡萄酒》标准,而将GB/T15037-94《葡萄酒》标准升为强制性标准,同时建立与有关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葡萄酒工艺标准、原料标准、添加物标准、分析和感官标准及标签标准等。尽快颁布"酒类管理条例",争取在近阶段出台"酒法"。

没事找事系列:桃花何处随风香(转帖)

Wednesday, October 22nd, 2008

桃花何处随风香
A什么是桃花运?
在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中,子、午、卯、酉便是桃花,人生的八字命盘也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而得。每个人都会有碰到子午卯酉的时候,如果这四个地支出现在人生的八字内,就叫桃花入命。
人生的运程每十年便行一个干支,与人生的岁数运程结合便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在人生的运上遇到桃花的,就叫桃花运。
但是,桃花运也有好坏之分。这就是所谓的桃花劫和桃花煞。男人的八字带烂桃花,称为桃花劫,如果正好逢财来化劫或逢财来冲,一生将会发生一次因色而破财的事;女人八字带烂桃花,称为桃花煞,一生必将发生一次色难或因色情与人争执斗殴,或者发生桃色官司。但是真正的好的桃花运仍然是许多人所向往的。
B以住宅的方位找出桃花位!
其实每一个家宅,都分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勾陈五部分。当我们站立在大厅,面向大门,左边就是青龙位,右边则是白虎位。
由于男左女右,所以男性朋友要在右边的白虎位催动桃花,不可用青龙位,不然,不要小心碰上爱慕你的男人哦!~~
而女性朋友要在左边的青龙位催动桃花,这样才会有你心仪的男性出现。如果女性催动右边的白虎位,说不定也会有女性的追求者……
c以生肖找出本身的桃花位….
凡生肖属鼠、龙、猴桃花位在西方。
凡生肖属马、狗、虎桃花位在东方。
凡生肖属鸡、牛、蛇桃花位在南方。
凡生肖属兔、羊、猪桃花位在北方。

基金系列:渤海产业基金首任CEO欧巍黯然离职(转帖)

Wednesday, October 22nd, 2008

渤海产业基金首任CEO欧巍黯然离职
2008年08月27日
  在执掌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一年半之后,CEO欧巍宣布辞职。7月24日,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中银国际代表董事会宣布接受欧巍的辞职申请,其申请理由是“个人原因”。中银国际的相关人士同时表示,“公司目前的业务将由一位副总负责,并将会很快公布新的CEO人选”。
  生于北京的欧巍于1995年加盟了当时刚成立的新桥资本,开始了自己的股权直接投资生涯,起初对冠生园和维维豆奶进行了投资。从2000年开始,他关注更多的是金融机构,同年,新桥资本击败竞争对手汇丰银行,成功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2004年,在欧巍及其投资团队的努力下,新桥资本成功入主深发展银行。目前深发展仍是中国唯一一家外资控股的银行。
  据悉,渤海产业基金筹备其间,其筹备委员会一开始找的是“红筹之父”梁伯韬,想请其出山坐镇渤海产业基金,此时欧巍以其顾问身份“提供任何可以给予的帮助,尽量促成这件事情”。而在之后,2006年年底,欧巍顶替梁伯韬掌舵渤海产业基金,成为首任CEO。
  欧巍离职的真实原因,当事各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一种说法称,由于渤海产业基金的多数出资人也是该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基金自运作之日起内部就出现权责不清的矛盾,经常发生争吵。同时该基金一些项目投资如入股成都商业银行等,也不在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地区范围内,与“重点扶持环渤海地区产业”的发起初衷有明显差距,因而受到外界质疑。另一种说法则称,欧巍执掌渤海产业基金期间表现平平,难以担当起“国内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这条大船的 “船长”。渤海基金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投出两单,进展缓慢;此外,渤海二期基金的募集工作进展的也并不顺利,难以完成预期目标。
  有接近欧巍的人士直言,一两个银行项目不过是机缘巧合,渤海基金入股泰阳证券一事未获证监会通过,似乎能说明些什么。是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缺乏与国有机构沟通协调的经验和背景?渤海产业基金成立后,外界有关其投资定位、投资进展缓慢的质疑不断,欧本人经常是有意回避,其表现不知是讨巧,还是缺乏娴熟有效的沟通技巧,抑或是无力驾驭?
  综合分析看来,由中银国际从新桥资本重金挖来的“操盘手”欧巍黯然离去,或与上述猜测均不无关系。欧巍的突然辞职,在投资机构圈内引起不少震动,不但令人担心事件会影响该基金今后的正常运作及投资收益,还令整个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景平添了几许不明朗因素。
  对于渤海产业基金宣称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运作,业内人士如今又抛出了一连串的质疑。他们认为,光有国际化的投资团队是不行的,还要熟稔中国国情,仅仅有钱,有政府批文,有国资背景,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环渤海的项目,是否有那么多,有那么大的规模,以及“近亲”的资金是不是可以带来比外来的更多的价值……
  “比如说在资金募集上,像凯雷这样的国际私募基金,是先有经理人和管理团队,然后才能去募集资金,至少两者之间是平行的,而渤海产业基金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募集资金然后招募管理人员。”另外,“渤海产业基金的国企背景,加上现在基金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其实并不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也引来外界质疑:这些人真能为基金的投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会不会出现国有企业的老毛病?“比如有个案子风险比较大,在投资决策委员会上一次没有通过,实际投资人就不再坚持。”
  对于渤海产业基金的上述质疑,同样适用于类似的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迄今为止,经国家批准试点的产业投资基金中,除最先获批的渤海产业基金有实质性投资项目外,第二批的5只(广东核电新能源基金100亿元、上海金融基金200亿元、山西能源基金100亿元、四川绵阳高科基金60亿元和中新高科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都还没有正式投资运作。在AVCJ看来,为了获取更多的项目和投资回报,“产业投资基金的产业概念正在淡化,已经没有了产业,只是在做一般意义上的投行工作而已。”
  TS/沈

“以貌取人”技术讲座: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转载自《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作者:英格丽·张)

Wednesday, October 22nd, 2008

11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1)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8:37 新浪读书
连载: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作者:英格丽·张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
  永远不要相信一个穿着破皮鞋和不擦皮鞋的人。
  ——华尔街俗语
  低头看看他脚上穿的,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
  ——英国鞋商
  多伦多华人律师阿兰?叶在社交场合遇到了一位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销售员王先生。两天后的周末,王先生如约前往阿兰家。阿兰打开大门,迎进了西装革履、发型整齐、满脸微笑的王先生。
  “一个地道的保险推销员形象,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真不愧为一流保险公司。”阿兰暗自称赞。当王先生与阿兰坐在沙发上时,跳入阿兰眼帘的首先是王先生脚下那双已经变了形的旧皮鞋。它破旧、毫无光泽、充满多道皱纹,与西服毫不相配。阿兰大失所望。
  当王先生移动身体时,阿兰心中为他那高质量的毛料西裤而祈祷:“千万别让这么好的裤子去擦那双早已该进垃圾堆的破皮鞋。”尽管王先生用极好的口才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多个适合于阿兰的保险政策,阿兰的思维却全在那双如同木乃伊一般的破皮鞋上。
  阿兰谈到这段经历时认为:“在我们律师事务所,任何加拿大的律师都穿着闪亮如新的皮鞋。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穿着破皮鞋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买不起新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不成功的销售员。第二,他舍不得买新鞋。那么,他一定是个吝啬金钱的人。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他都不会取得我的信任。”因为保险公司所卖的是信誉,而保险的信誉首先来自对销售人员的信任度。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买不起或者舍不得买新鞋,而是由于他们感到旧皮鞋穿着最舒服。但是,一双旧皮鞋带来的可怕后果却是穿旧皮鞋的人永远不可能想到的!它能够轻易地毁坏你的形象,赶走你的商机,把你的辛勤工作结果无情地抛弃,它让别人从心底悄悄地鄙视你,在大脑中可怕地揣测你的成长,用阴险而怀有恶意的幻想把你生活的背景涂黑。不要责备人们的肤浅,不要说他们是势利眼。因为人们更相信你的鞋,而不是你!即使你身上穿着顶级名牌西服,手上戴着价值昂贵的饰物,不论它们是多么的精致、巧妙、完美地搭配,一双破旧的、沾满尘土的皮鞋可以抹去你身上的所有光彩。
  英国一位世家做皮鞋生意的绅士说:“低头看看他脚上穿的,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 在古罗马,人们也用鞋来标志一个人的身份。只有出身高贵或者良好教养家庭的人会在成长中被教育道:鞋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之一。闪亮、优质的鞋,仿佛意味着杰出、优秀、可信的品格和人格。然而,大多数人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而把全部的努力放在西服、领带、衬衣、饰物上,他们会认为鞋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人会把目光集中在你的脚下。是的,当你的脚下不是消极地引人注目时,人们不会盯住你的脚下不放。但是,一旦你的破皮鞋“脱颖而出”,就不要期望人们会忽略它。
  从一双皮鞋就能够推测出穿鞋者的诚实度,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华尔街上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永远不要相信一个穿着破皮鞋和不擦皮鞋的人。 ”它实际上是说穿鞋者的品性和可信度就如同鞋的质量一样,它告诫人们不要把钱交给穿破旧皮鞋的人管理。可见穿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要舒服,它是人们在对你的成就、可信度、社会背景、教养等等的又一个重要检验标准。
  在美国的一次形象设计的统计调查中,80%的人认为穿着保养良好的鞋给人以良好积极的印象。对女人来说,鞋是判断男人的一个敏感的检测器。当英格丽在进行形象调查,问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成功的女性朋友时,她们表示鞋能够让女人们迅速地捕捉男人的地位、个性、自尊、品位、出身等信息。在美国,一位女作家声称:“如果一个男人能爱护自己的鞋,他也能爱护你。”虽然言之有过,但仔细想一想,一个男人若能很在意自己的鞋,至少说明他在意自己、在意别人、在意生活中的细节。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测:他可能有责任心,而且可能很可靠,甚至可能有情调,他可能会有发展的潜力。
  我们在这本书中一再强调,成功的人大都有着成功的人生:成功的形象、成功的人际关系、成功的生活方式、成功的思维方法。这几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成功的男人不仅仅有雄厚的银行账号,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是优秀,他们追求卓越,需要不断地超越现有的状态,这些都会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一个完美的成功者不但敬业、有责任心,而且有情调、懂生活,懂得作为一个出色的都市男人与一个原始的粗野男人的区别,他们会花一点精力培养自己的格调,创建自己的形象。因而,出门时,先看一看自己的脚下,不要让一双不堪入目的破、旧、脏的鞋成为毁坏你形象的“蚁穴”。精心保养的鞋应该是发亮的,没有显著、突出的皱纹。不要幻想别人会忽视你的脚下,每日都应该保持擦皮鞋的习惯,一双沾满了灰尘的破旧皮鞋是对你精心设计的形象的巨大摧毁。
  在过去电视新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领导人接待外国客人时,中方的代表中有穿着耀眼的、只有在体育场上才能穿的白袜子。当英格丽在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为MBA学生讲课时,提到穿西服不应穿白袜子,台下很多人下意识地缩回了脚,他们的动作让她注意到,前排不少人穿着白袜子、有色袜子或者花袜子。
11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2)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8:37 新浪读书
连载: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作者:英格丽·张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吉姆?李,七年前参加一个金融研讨会。他在就座后发现有人的目光在自己的脚上多停留了一会儿,过分地被人注意引起了他的不安。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穿白袜子,而自己那双醒目的白袜子如同鹤立鸡群。这双来自中国的白袜子袜靿儿又很短,当吉姆坐下来时,他腿上的腿毛被人尽收眼底。吉姆不能忘记那天的尴尬:“整个上午,我努力把脚向后缩,不让人看到我的袜子和腿毛。那是一个充满焦虑、丢人受罪、不堪忍受的上午!我的心思全在这双倒霉的白袜子上。到了中午,我冲出大楼,买了一
双蓝袜子换上,才如释重负。这一次的教训让我终身难忘!”
  也有人不以为然地认为:“麦克尔?杰克逊还穿白袜子、黑裤子呢!”的确是这样,但杰克逊是一个摇滚歌手,本来就是要标新立异,以奇装异服、与众不同的风格来吸引追随者,一双开口的黑便鞋加上一双夺目的白袜子成了杰克逊的代表符号和品牌。在他的身上是艺术,在我们的身上就是缺乏商业形象的知识和不具有品位的表现。如果你热爱并追随歌星的风格,就不该投身于商界和政界,更不要再做进入高级管理阶层的美梦。
  美国形象设计师凯宾斯基在《红袜子不工作》一书中把男子穿着短靿儿袜,以至于露出腿上的汗毛作为“穿衣之大罪”,英国人也有“绅士不露腿毛”的俗语。重视外在形象的中国女律师孙小姐,在一次会议上看到讲话的男士穿着一双花袜子并且露出了腿上的汗毛,她说:“我对他的信任和期望降到了最低点,开始形成与他相反的观点,因为我不信任那双花袜子会阐述高明的观点。” 穿着奇异、耀眼的袜子,肯定会毁坏你的光辉形象。在中国,目前穿着那种人造纤维的尼龙丝袜子的人还普遍存在,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他们的某些思想状态和生活方式却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还遗留着20年前的气息的人,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吗?他能是那种有卓越建树的成功男人吗?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品位、有格调、有建树的人应该穿着纯棉或者毛料袜子。因为这类材料不但美观,而且舒服吸汗,脱下鞋后也不会散发出熏天的臭气。而那种尼龙丝袜子和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气味不但破坏你的形象,还会恶意地冲击别人的嗅觉系统。
  英国某银行衍生证券处的主任经理比尔说:“面试新人时,我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细节上。大部分在银行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已培养出让你无可挑剔的谈话技巧,并且懂得穿衣的影响。只有通过观察常被人忽略的小细节,比如鞋、袜子、指甲、手等,让我获取很多简历和面试中无法获取的信息。”
  显然,注重细节是要付出精力和代价的。正是这些被大部分人所忽略的细节,可以让我们辨别一个外表成功的人是精致还是普通,是卓越完美还是刚刚脱离失败之圈。
  英格丽建议:
  鞋 (1)扔掉你所有的破皮鞋。鞋的质量至关重要,保持皮鞋发亮、不皱。
  (2)每天要擦皮鞋,不要穿沾满尘土的鞋。沾满了尘土的鞋让人怀疑你是否讲究卫生、是否勤快,由此联想到你是否在事业上勤奋、成功。
  (3)穿西服时应该——只能穿优质牛皮鞋而不是猪皮鞋和羊皮鞋,更不能穿仿制的皮革鞋或其他材料的鞋。
  ——只能穿黑色的皮鞋, 不能穿那种翻毛、磨光或磨了砂的皮鞋。
  ——只能穿样式简单的黑皮鞋,不能穿那些带有金属装饰物的鞋,不能穿那些船式、拉链式、其他怪异样式及充满花纹的鞋。
  袜子 (1)扔掉你的花袜子、红袜子以及其他带色彩的袜子,不要穿多色或者大花纹的袜子。
  (2)袜子要与裤子同色,男人只能穿蓝、灰袜子或黑袜子。白袜子只能在运动时或穿白西装时穿。棕色袜子用于休闲的咔叽布或棕色裤子。
  (3)袜子的靿儿要足够长,以遮住腿毛,“绅士不露腿毛”。
  (4)要天天洗换袜子。
  (5)不能穿有破洞和破了丝的袜子。
  (6)把你的尼龙袜扔进垃圾堆,不要让它们破坏你的形象,刺激他人的嗅觉。

东拉西扯系列: 【图】百度被屏蔽了。是谁屏蔽的,还是百度被黑了。

Saturday, October 18th, 2008

百度被屏蔽了。是谁屏蔽的,还是百度被黑了。
今天早晨起来,我进入百度,发现Baidu.com变成了以上这幅模样。我一连试了 Firxfox,IE,Safari,屏幕都是一样的。不知道是我的机器中病毒了,还是百度被黑了,还是如屏幕上所说,Baidu真的有 Spyware(这个我不太相信,因为我的机器里根本没装check spyware的软件。是不是酒店的防火墙屏蔽的?
我刚刚用Dr.Web扫描了我的机器,没有病毒。那么估计就是百度被黑了。
为了大家核对,我把时间地点记录在这里:
时间:2008年10月18日早晨8点(美国东部时间)
地点:Boston的Cambridge的Sheraton酒店
我用IBM X200,Windows Vista上网。

逗你玩系列:一个PLMM昨天发来的笑话

Saturday, October 18th, 2008

关于老婆 使用说明书—-参照国药标准说明书解释
【品名】妻子
【通用名】老婆
【化学名称】已婚女性
【成分】水、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矿物质,气味幽香。
【理化性质】酸性;可分为一价(嫁)、二价(嫁)、三价(嫁) .n价(嫁)。易溶于蜜语、甜言;遇钻石、名车、豪宅熔点降低,难溶于白丁。
【性状】本品为可乐状凹凸异性片,表面光洁,涂有各种化妆品、对钻石、铂金有强烈 和力;羞涩时泛红,生气时泛绿,随时间推移表面会出现黄斑,起绉,但不影响继续使用。
【功能主治】主治单身恐惧症,对失恋和相思病有明显效果,亦可用于烧淘洗买、带孩子。
【副作用】气管炎、耳根软、视疲劳、行为受阻等。严重不良反应者,可致皮肉损伤。
【用法用量】一生一片。
【禁忌症】公开服用二片或二片以上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规格】35千克至N千克,片重超标不影响使用。
【贮藏】常温下保存。
签名:
男人是牛,女人是地,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牛越耕越瘦,地越耕越熟 ;好 火费碳,好女费汉!

歌舞升平系列:【视频】安全地帯 碧い瞳のエリス Anzenchitai(日本1983年名曲)

Friday, October 17th, 2008

<object><param></param><param></param></object>

人物:王永庆三房掌握大内 二房笑傲江湖 (转帖)

Friday, October 17th, 2008

王永庆三房掌握大内 二房笑傲江湖
中评社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九个子女,简单说就是“三房掌握大内,二房笑傲江湖”─三房女儿全在集团内,且已进入决策核心的“七人小组”;但二房五个子女中,有三人在外闯江湖,各领一片天。外界评价是:二房最有王永庆创业的基因。
中国时报报道,王永庆共有三房太太,分别是大房郭月兰、二房廖娇与著名的三房夫人李宝珠。其中大房郭月兰并未生下儿女,二房廖娇则生了二男三女,包括长子王文洋、次子王文祥、长女王贵云、次女王雪龄以及三女王雪红。三房李宝珠则为王永庆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王瑞华、二女王瑞瑜、三女王瑞慧以及么女王瑞容。
二房子女中,长女王贵云在南亚担任董事;王永庆最小儿子王文祥,则在台塑关系企业美国洛杉矶的JM EAGLE塑胶公司担任总裁。
事实上,王永庆二房子女,包括长子王文洋、女儿王雪龄和王雪红受到大家更多瞩目,因为这几个子女不在台塑而选择另谋创业的企图与表现,似乎都承继父亲精干的做生意基因,几番浮沉奋斗,虽然各有成败,但,外界普遍认为是最有王永庆创业基因的一群。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根据中国人的长子继承惯例,王文洋本被认为是王永庆的接班人。但,因“吕安妮事件”,他与父亲反目,在几乎是“被逐 ”的情况下离开台塑,尔后来往两岸,在四十五岁才自行创业成立宏仁集团,把企业主战场放在大陆,事业领域包括电子、塑化、零售量贩等事业。王文洋期待以这些发展,来证明他的成功,不仅是顶着父亲王永庆的光环,而是靠自己打拚出来。
王雪龄和三女王雪红二位女将,更是台湾科技业知名的杰出女性代表。表现最杰出是王雪红,她和夫婿陈文琦领导的威盛与宏达电,曾经是电子产业中的重要指标,也曾是股王。王雪红更连续多年蝉连台湾女首富,身价超过数百亿元。
不过,威盛后来由盛而衰,王永庆曾念了王雪红一顿,认为“对不起股东”。至于宏达电,则仍是如日中天。
王雪龄则和先生简明仁创立了大众电脑,集团从资讯工业跨足到电信通讯。大众电脑曾经也是台湾PC时代的代表个股之一,可惜的是错失全球布局机会而逐渐萎缩,跨足的电信,也仍在“力争上游”之中。
相较之下,因为李宝珠一直在照顾着王永庆,因此,三房系统的四个女儿,目前全在台塑集团体制内任职。二○○四年,台塑先在总管理处之下设立“五人决策小组 ”,之后在二○○三年,王永庆最信任的三房大女儿王瑞华加入决策小组,形成新的“六人决策小组”;到二○○六年,三房二女王瑞瑜也加入决策组群,于是有了今日领导台塑核心的“七人决策小组”。王瑞华被任命为台塑副总裁,是王永庆子女中,在台塑集团内职务最高的代表。
同样进入七人决策小组的三房二女儿王瑞瑜,则担任台塑总管理处副总经理,她同时也负责目前很热门的台塑生物科技的发展。近来在化妆品业非常夯的化妆品牌FORTE,可说是由王瑞瑜一手催生推上高峰。
至于三房另外二个女儿王瑞慧与王瑞容,相对低调,但也都在集团企业担任要职。王瑞慧目前是长庚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瑞容则是长庚医院特助,医院大小事,王瑞容都尽心尽力。
十多年前,二房子女的年纪与阅历,都在三房女儿之上,似乎在集团内占有接班优势;但近年来,三房李宝珠一直负责照顾王永庆的生活起居,“近水楼台”,自有其优势。因此,曾经一度,台塑集团内部不时传出“两房内斗”的传闻。
不过,无论如何以目前的表现与成绩来看,王永庆的勤劳、精干以及坚毅个性,都能灌注在他的子女身上。不论是留在“大内”的女儿们,还是离开集团打天下、闯江湖的子女,都努力要顶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