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03

我把手下的工作停下半天.写了关于虚拟与真实的看法,又写了些简介,我无外乎..

Friday, October 31st, 2003

是想大家在网上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默契.看来我的努力全白费了.我真是不明白! 挺晚的了,我也该睡觉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自我表现系列:恭敬不如从命,简单介绍介绍我自己

Friday, October 31st, 2003

  狼兄说了,让我介绍介绍自己,那么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同时也是满足一下大家的“求知欲望”。  本人是七十年代弟弟妹妹们的哥哥,也就是六十年代的人。懂事的时候就是“四五”天安门,上中学时看他们大哥哥大姐姐闹北大民主选举,自己上学时是八六年大学朝,和后面的事情…..  来了美国后也挺热闹,CBS间谍事件,NBA奥运会评论事件….  本来来美国是读博士来的,后来发现DROP OFF挺时髦的,比如BILL大哥,杨小弟,劳瑞斯小K,STEVE兄弟,还有咱香港李家的二少….搞得来好象不DROP OFF就别想发财一样。于是乎从教授老板的手下逃了出来(其实是我不想读书了,给自己找点借口)。  出了学校觉得象解放了一样,可当时正遇上经济大萧条。于是乎大萧条让我好好练了练找工作的本事。工作这几年我觉得比在学校里学得东西还多,真为能早点从学校出来而庆幸,可是又十分怀念学校里那种悠然自得的读书环境。  DOTCOM泡沫时,本人也操作了一下。可惜啊...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只是学了点失败的经验,没有成功的教训。后来,帮人家拍过电视剧(自己也票友了一把),干过CONSULTANT,又干过INVESTMENT BANKER,等等。  两三年前回来中国试运气。看样子还不错。一来我们的定位独特;二来我当年交下的朋友今天开始起了作用。我当年是帮人不图报,交朋友没私心。所以有些人我连通讯地址都没留,可是世界就这么小,我回来后不久,大家就再次遇到一起了。  其他的情况大家知道了,我是复旦学半导体的出身,后来干过计算机,在国内干过计算机项目,也干过外国公司的代理….  就这些吧,狼兄您看能过关了吗?那我就坐下了。(我怎么觉得象在党员生活会上搞“三讲”似的)。  

东拉西扯系列:关于我的真实身份和背景的讨论 (安氏奇谈怪论篇)

Friday, October 31st, 2003

这两天坛子里讨论我真实身份和背景的贴子很多。对大家的好奇心表示理解,对大家的厚爱表示感谢。
本人并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但为什么用了一个网名而不用真实名字呢?我想大家能理解,如果我用真实名字,有许多话我就不会再说了。我说话就会有很大顾虑了。而且一但在文章中牵扯到了其他的朋友和事情,我就会顾虑更多了。毕竟我现在正在中国做生意,如果我的生意伙伴知道了我没事就在网上写点什么,我估计他们也会对我顾虑很大。那样的话,为了挣钱养家湖口,我只能“SHUT UP”了。
第二,草庵的例子是个很好的前车之鉴。草大人的文章很不错,但大家去挖他的真实身份,然后就引来了一大堆的攻击。其实,只要草大人的文章好看,管他是姓“资”和是姓“社”呢?多亏草大人大肚能容天下事,我自岿然不动。网上的这场批斗才算结束。草大人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年的网上名人“图雅”吗?图雅的文章风趣幽默,行云流水,大气潇洒。图大人写到高峰时,嘎然挂笔,飘然而去,神龙见首不见尾,给大家留下无限的想象!由此成为网上一段美谈!
如果大家穷挖他的“祖坟”,我想“图雅”的美名也会失色不少。
其实,如果大家如果对我的真实身份这么感兴趣,咱们可以私下里接触,尽量不在网上公开讨论。
第三,天下没有不透风的篱笆。在一个网上呆久了,真实身份和背景早晚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当初并没有克意隐藏我的IP,也没有故意TIGHT UP我的SECURITY。因为觉得没必要。其实,早在一个月多前,就有人发现了我的真实身份,只是大家都比较默契地“COVER IT UP”了。我想,咱们大家如果能够仍然采取一种默契而为“名”人委的态度,这样这个坛子会更好玩的。
这个论坛是个社区,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圈子”,影视娱乐人有他们的“圈子”,搞投资的有搞投资的“圈子”,圈子里总是约定俗成地有一些“规矩”,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比如“娱乐圈”中故事很多,圈子里的人也会互相议论,私下里流长飞短。但大家普遍遵守一个默契,就是不公开圈子里的秘密。
我想,咱们这个论坛时间久了,也会有许多不便公开讨论的东西,那么就让咱们大家就共同遵守这些秘密。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我其实并没有网上的虚拟的“安普若”更有意思。因为在现实中,真实的我要顾及的东西太多,他要“话到嘴边留三分”,他要“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他要“凡事要留三分余地”,他要顾及这个,他要顾及那个,。。。你说有意思吗?所以,大家还是FORGET那个现实中你们发现的凡夫俗子。那个凡夫俗子只是“安普若”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托身,如果“安普若”还有点意思,有点帮助,那么大家就把ATTENTION给“安普若”。如果大家一定要去把那个凡夫俗子挖进来,那么这个虚拟的“安普若”就只能飘然而去了。

I am now sitting in the ….

Thursday, October 30th, 2003

Hard Rock Cafe at Canton Road, Tsan Sha Tsui, Hong Kong. The Hard Rock Cafe provides free Internet, but the problem is I don’t know how to use the Chinese system. So, I have to tyep English. Anyway,these days are pretty busy in Hong Kong, and my Chinese GPRS won’t work in Hong Kong. So, […]

边走边唱系列:今天下午刚刚到了深圳.晚上和人约了吃饭.明天早晨去香港.本来….

Tuesday, October 28th, 2003

本来说约咱们这里的"老宋"去吃饭.看样子只能下次了.<BR><BR>我这些天一天换一个地方.西装和衬衫都没时间洗.今天就剩最后一件干净衬衫了.明天香港还有会要开,如果再没时间洗衣服.我到香港只能去买衬衫去了. 不过香港找对了地方,东西还是比较便宜的.<BR><BR><BR><BR>

边走边唱系列:今天离开广州,下面的行程基本是边走边定.要去香港,可能要再去海南…

Tuesday, October 28th, 2003

然后就要辗转北方了. 青岛, 北京, 天津, 最后去上海, 杭州, …..本来广州这里安排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 后来临时决定要去西安, 就把广州的时间缩短了. 昨天晚上在中国大酒店玩得很疯,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昨天碰巧在广州的中国大酒店二楼的咖啡厅和楼下的NIGHT CLUB. 主任唱了歌, 大家跳了舞. 如果有人见到了, 肯定会注意到和菲律宾歌手跳舞的那两个中国人了.我今天早晨爬起来, 头还有点晕, 嗓子昨天已经喊哑了. 用老美的话讲叫: We have a great night, everybody enjoy it.今天中午安排的是和我们合作公司吃饭, 但主任也来!

边走边唱系列:(在广州)刚刚回到宾馆.

Tuesday, October 28th, 2003

  今天和主任见了面。谈得很好,成了朋友!主任是一个EXTREMELY SUPER NICE GUY。详细具体的情况以后再汇报。还照了许多照片,也以后再贴。这里只讲两个重中之重的事情:
  第一:我和主任介绍了这个网。主任没听说过。我把网址写在我的名片后面给个主任,主任说过两天来看看这个网。
  第二:主任向我了解海归网的情况,这下我卡壳了,因为我也太清楚。所以建议狼兄和其他对海归网比较了解的人写个介绍–介绍介绍海归网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现在的情况,多少人注册?历史的情况是怎样?什么时候开始的?等等等等,包括外号谁是谁。
  如果可能,请把网站的介绍连在第一页的截面上,以后别人来了便于了解海归网的清苦!
  昨天在西安差一点儿被灌醉了。今天和主任喝酒,没人灌自己也喝了不少。三大杯红酒(相当于差不多一瓶的样子)。主任开车送我回番禺的,到宾馆都2点半了,主任还要开车回家。

不管发生什么了,小平同志的话还是要听的, 小平同志说: 发展就是硬道理!

Monday, October 27th, 2003

望大家好好理解. 有些东西争论是没用的.最好是不争论! 比如台湾问题, 留给将来, 车到山前自然直.再听听咱们江军委主席当年教导香港记者时是怎么说的:”扪头挣大钱!” 其实是一个道理.与大家共勉!

边走边唱系列: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土地埋皇上——西安是太有历史感了,到处是古建筑…

Sunday, October 26th, 2003

到处是城墙,到处是钟楼,鼓楼…. 看了西安的城墙,想起北京被扒了的城墙,心中不太是滋味.
西安多亏了当年没把城墙扒了,否则也要象北京一样,还要花钱把城墙从新修建上
西安大雁塔那里现在正在修一个什么广场,看了效果图,觉得好象有点太现代了.
西安到处在建. 房地产很热. 有点象几年前的北京和上海.
中午在”老孙头”吃的羊肉泡膜.(以后我在给大家介绍这个”老孙头”羊肉泡膜的故事), 晚上去了桃花园山庄 — 里面全是按西北的风格建的, 很好玩。– 我以后贴照片上来。
晚上坐海航的飞机飞回了广州。广州市内的宾馆都住满了。只好住到番禺来了。其实住番禺还另有原因,不便多说。
先写这么多。

边走边唱系列: 晚上到了西安.从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是新修的,很好也很漂亮! 西安也是一个

Saturday, October 25th, 2003

很美丽的城市. 我挺喜欢听陕西话的. 西安人也是那么热情.在中国走的地方越多, 越觉得中国真是发展了. 谢谢邓大人的改革开放啊!

边走边唱系列: 今天到了武汉.武汉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人也很热情….

Saturday, October 25th, 2003

  今天去了武汉南面的经济开发区。中午吃了武汉的特产,有地皮菜,马区菜什么的。
  下午去了武汉大学,东湖真是很美,湖光山色,就是人太多。
  晚上被请去夜市吃晚饭,一大堆人围着你吹拉弹唱。一开始还行,后来越来越闹,不得不像逃命似地逃了出来。
  晚上回来,陪香格里拉大厅里的菲律宾歌手唱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就回来上网了,可见海归网比菲律宾女歌手还有吸引力。。。

了解中国:长三角观察报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上海”

Thursday, October 23rd, 2003

长三角观察报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上海”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张志勇李爱明杨联民  编者按:在中国经济的一盘棋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两颗最为重要的棋子,动一子而满盘活,这两个地区也成为国际商业界关注的焦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和城市间的商业往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城市功能的协调互补可以降低区域间贸易的交易成本,可以使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可以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两个商业发达的地区,但在其繁荣的表象背后同样也隐藏着人们对经济结构,对就业能力,对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困惑和担忧。我们的记者不久前对长三角(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进行了采访,他们走访了当地的官员、学者和商人,他们感悟了创造经济神话的城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他们对繁荣和梦想有着自己的解读。跟随他们的目光,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跳动的脉搏,可以看到经济花环背影下的苦涩果实,可以看到当地人民对富裕生活生生不息的追求。  我们的记者力图讲述一个真实的长三角,力图把他们和当地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带给我们的读者,因为长三角是中国的长三角。  引子  2003,是什么热了长三角?  来自两省一市普遍认同的是,热在引资和投资上,热在以路桥为代表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上,热在区域经济互动的宣言和行动上。从资料显示来看,今年上半年15个城市到位外资为123.7亿美元,同比增长60.7%,占全国同期吸引外资的4成多,全国引资成效居前的城市,几乎都在长三角。15个城市完成固定资本投资达4537.6亿元,同比增长47.4%,增幅最大的城市达到88.9%。以上海为圆心,其它14个市都坐落在300公里半径内,高速铁路均可在1小时左右到达,建成和在建的24条快速路,连接长三角各城市,其中通向上海的快速通道达到9条,仅苏州交通设施投资计划就高达200亿元。  9月下旬,我们从上海到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再从南京到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坐火车、乘大巴、打的,穿梭在长江三角洲。无论是站在金茂大厦88层上眺望浦江两岸,还是走马观花地转一转苏州市的工业园,无论是在六朝古都的南京感叹绿树成荫,还是信步在杭州的西子湖畔,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城市张力,历久弥浓,长三角到处都洋溢着一股生机和活力。  有人这样评说,今日长三角热,是资本先于概念,市场先于舆论,企业先于政府。  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入世以来,“双赢”的理念在校正着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政作为,“全球化”在影响着“诸侯经济”。同时我们还看到,长三角可称得上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区域。加上上海在去年底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都无形中激活了长三角地区联动的欲望。在这些动因中,珠三角、京三角、东三角等区域经济概念也不断升温,这都给长三角热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元素”。  而在长江三角洲中,最耀眼的、最令人瞩目的、担当龙头地位的,就是上海。  上海,这个曾经有“东方巴黎”之称的远东城市,在改革开放25年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13年来,再度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神奇魅力并且蕴藏着无穷活力的地方。《福布斯》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范鲁贤(R u sseII FIann e rY)是这样评价上海的:上海正像一部“商业发电厂”。今天的上海正处于“黄金时代”,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奋进、前行的姿态。  今日的上海以她再度的繁华和梦想征服和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正是有了上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了实践的哲学诠释。上海去年的GDP达到了5000亿,而当年全国总的GDP是10万亿,上海占了其中的5%,上海人均GDP在国内也是最高的。应该说今日的上海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上海在东部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更加凸现。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上海不能不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任务艰巨而光荣。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上海的发展寄予厚望。上海如何能够继续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再创辉煌?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中如何率先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说的更明确:“上海要实现的是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7000美元的跨越”。这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又是全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面临着更加国际化的转型,而今的上海不应沉浸在“沾沾自喜”的赞美声中,上海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和经济的拐点处。  拐点,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排它性,也充满着更大的想象、梦想和希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13年的努力,赢得今日巨变的上海人带着这种巨变的自信心的提升去预示一个理想乐观的未来。但上海毕竟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她应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她应是中国的上海,她应是全世界的上海,“海上中国”之上海。  我们正是把上海放在这样一个背景和前提下,来观察上海的,探询上海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上海。  上篇  透过表象的迷惑  东方明珠塔和曾是亚洲第一高楼的金茂大厦无疑已成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最能体现上海的标志性的建筑。每天来这里观光的人不知有多少───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都会因它的巨大变化而感叹。这一巨大变化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就是上海的高楼大厦。  据最新统计,上海目前有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有4000多幢。有专家说,上海的高楼大厦在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面对眼前这些数不清的高楼大厦,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上海在中国可称得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但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和有多少高楼大厦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上海的高层建筑不能不说是一种表象。在这些高层建筑中,能完全辨别出是上海的建筑又有几幢呢?难怪中国房地产界领军人物之一的现上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裁卢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无不感慨地说:“各地来上海学习的,千万不要学上海建高楼大厦。”  除了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令人感叹外,上海的高架桥亦可以让每一个外来人感到上海的气魄。但是又有谁知道,紧临高架桥边上的高楼里面的人是多么的烦恼?  但与此同时,与人们的感叹声相左的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一位从北方来的人是这样描绘上海的:上海是一座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城市,面对着“水泥森林”,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人变得是那么的渺小,是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把所有的人都吞没了,人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不会激发创造力,这不应该是上海。  有学者说:“上海的高层建筑正在逐渐的失去自我,在逐渐丧失地方特色。”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使得上海政府日前不得不做出限高的指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是这样评说的:这种弊端的产生同样是来自于开发商的商业利益和急功近利的商业操作,片面地追求建筑的向南特征,使得建筑在总体上显得“畸形”。  记者在采访中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摆脱“水泥森林”的阴影,首次把绿化列为“一号工程”,公共绿地面积从过去的“一张报”,变成了“一间房”。据数字显示,到今年9月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9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5%,延中绿地、华山绿地、太平桥绿地等,确实让人感到上海是没少花钱,但仍让人感到是那么不舒服,有“城市空心化”的苗头。房地产商也转向拿绿地来吸引住户,但大片绿地的出现,又让人感到是在郊区一样,城市的味道又淡了。  据说,目前在中国至少有4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都市”,而在长三角也不止上海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建国际化大都市,显然是要把城市做为一个品牌来推的,但城市品牌的营销绝不是盲目的建高楼大厦和绿化,如果是这么简单,香港是不会花900万美元请专家来规划的。  在上海市政府的边上有座很漂亮的建筑,里面有上海的城市规划,可供人参观。但一位留法的博士对记者说:上海的城市建设,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但要说上海人没有文化,哪个人会相信和承认呢?但上海走的就是美日建筑的老路子,没有属于上海自己的建筑文化。  透过一些表象的迷惑,上海的建筑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后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群。一位西方学者说:“建筑,对我们生活时代而言是对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然而面对今日上海的建筑,上海人是深深的被摩天大楼所带来的“重压”感到不适,上海已到了站在更现代的文化思维上来重新思量自己城市的时候了。最近在上海的地产界,有人提出“新文化地产”的思想,迅速得到广泛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上海人对最能表现上海的直接产物───建筑的冷思考。  “不对称”的究竟  客观的说,上海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弊端,时下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其后遗症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将会逐渐显现。眼下最直接的就是城市的沉降。  上海的房地产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发展最迅猛的,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看好上海的市场。据了解,上海每年固定资产的投资都在2000亿元以上,而且已连续6年。上海去年住宅投资为560亿元,今年将在58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始终成为一些行家关注的话题,有人说,上海的房地产看不懂。不久前在上海刚刚结束的《福布斯》论坛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很乐观的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更多的泡沫。”  据上海房地产界的权威人士介绍: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将实现“三个两千万”,完成2000万平米住宅,二手房交易2000万平米,即将完成的2000万平米。二手房的均价已达到每平米5000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市场。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泡沫时,这位权威人士说:上海的房地产确实没有泡沫,但如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话,只有局部结构性的泡沫,如郊外的别墅,市区没泡沫。  在对一些房地产商的采访中,他们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判断: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相当的保守,但发展的又很快。  一面是保守,一面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对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要把市内170万人口迁到市郊去,这显然就给房地产带来很大的空间,但上海市政府对市区住宅的开发又控制的很严格,同时还提出城市化要由现在的68%达到85%的目标。这又显得不对称。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的台籍人口大约有40多万人,同时大量的外商在不断的进入上海。因此很多房地产商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会持续很久,同时,世博会的概念更令房地产商心有成竹。上海市市长韩正也在公开场合说:“在上海没有房地产的,可以听我一句劝告,投资房地产绝对是高回报的。”  在上海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使得浦东有段时间到了晚上成了一个空城,可上海市政府取消了过往浦东的路桥费后,浦东的房价马上就涨上去了。难怪有人说,通过这么一件事,就可以解惑很多的看不懂。那就是上海既有“看不见的手”,同时也有“看得见的手”。  凡是去过浦东的人,都为坐落在那里的具有上海现代化标志性的建筑而兴奋不已,被精神分析学家释为具有“阳具崇拜”内涵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塔,无不释放着阳刚之气,这和阴性的上海形成又一种不对称。两年前,很多人还在抱怨浦东没人气,而今世纪大道上的车辆开始多了起来,陆家嘴金融中心在逐渐的形成,由市中心人民广场乘二号线地铁去陆家嘴也就十几分钟,浦东也繁荣了很多,很多人都说这完全是上海政府的力量。显然不是政府单单的取消了路桥费就解决了浦东所有的问题,“政府无形中在左右着很多市场,金融中心的形成就是政府强力主导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位职员这样对记者说。显然他指的是在设址上。  在上海,无论是房地产,还是金融等其它业态,“市场”是“得天独厚”的,市场的繁荣本应与活跃的市场相对应,是市场的力量在决定着市场,然而上海的繁荣更得益于政府的力量。  今日上海巨变,很多人得到的判断都是,上海有个强势的政府,更有人说,在很多情况下,在上海有一种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应该说资本对市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浦东3000多亿美元的投入中,来自于国有资本的投入大约占到近2?3,这就形成了政府对资金流向的控制,国有资本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这也就不难得出上海强势政府的成因。看似存在众多的不对称,但在强势政府下的上海,市场并没有失灵,资本仍是大量的涌入上海。也有一种说法,市场选择是低效的,而强势政府的作为可能拥有极高的效率。  有人说,上海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但很奇怪,虽然上海的政府就像一个大公司,却不影响这里的发展,只是政府控制的资源过多,影响了民间中小企业的发展。  上海政府的强势确实“缔造”了上海的昨天,但在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呼声中,强势政府、集权体系不能不说面对着重新的选择。  动力源的失衡  早在10年前,本报就以《上海货,你怎么了?》为题,从一个“点”,从一个相对能让上海人接受的角度,对上海进行了梳理。曾有着“金字招牌”的上海货,而今更是每况愈下。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曾有着让全国人民如数家珍的上海货,而今都已成为那个年代的骄傲。“凤凰”、“永久”牌自行车,“金龙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大白兔”奶糖,“凯歌”、“金星”、“飞跃”电视机,“英雄”自来水笔等等早已成为记忆中的事。  无论是在南京路上的商场里,还是闲逛在“巴黎春天”里,或是跑到淮海路的商业街上,记者找到的都是来自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南非等世界一线和二线的品牌商品。就连南京路,都已成为来自温州商品品牌的集散地。  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十里洋场”的称谓,应该说上海有着中国各城市少有的商业精神,使市场和贸易得到了天然扩张,并由此迅速膨胀成远东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正是带着这样的“遗风”,使今日的上海拥有着最成熟的商业环境,无论是来自长三角的各个城市,还是国内外的商人,最看好的就是这里令人激动的市场。2002年,上海实现零售额为2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出口为320.55亿美元,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为6247.6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3%。但能展现今日上海品牌和名牌的商品“寥寥无几”。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艾丰一针见血的说:上海经济强,但品牌弱,现在真正称得上名牌的几乎没有。  一个地区名牌商品的多少,其实最主要的是能很好的反映出该地区的综合实力、经济竞争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创立名牌是贯彻以质取胜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产品品牌和名牌商品是刺激市场活跃的动力源,是市场最有活力的鲜活元素。在上海除了合资合作的品牌,自有品牌不强。  艾丰分析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因为上海拥有吸引国际着名品牌的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引进国外品牌往往比培育本土品牌能更快地产生效益,因而就比较重视引进品牌。一位姓刘的上海国企老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建立自己的品牌挣不到钱”。  曾经“盛产”品牌的上海,今日很难找到叫得响的产品。然而记者在长江三角洲采访中感到,上海更“奇缺”的是企业家。《福布斯》眼中的上海是“全球最具有潜力的企业家城市”。显然,《福布斯》看好的是上海这一充满神奇魅力、想象力、蕴藏无穷活力的地方,是最适合产生“冒险家”的地方。但至今上海没有产生本土的大企业家、大的老板,这里有大批金领和白领,但人们很少提及到老板,这不能不说上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产生企业家的土壤。  没有企业家,其关键是没有企业家精神,没有企业家精神,那就更缺的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要靠企业家来实现的。“企业家是最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而企业家的成就就是一种精神成就”,一位在上海的外地企业家对记者说。而创新精神应是一个城市最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动力源”不应来自政府。这面对走向国际化的上海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一个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企业家城市,这个城市的商业精神就显得“苍白”。  有人解释说:“上海的企业家做事都很低调,在上海不是没有大老板”。但这种低调的方式又是为何?也有人说,上海的国有企业占有相对的主导,所以很难产生大企业家。还有人说,强势政府状态下,对资源的过多控制,民营经济不活跃,大的企业家和实业家也就无法产生。  据说,不久前上海电台曾搞过一次调查,有90%的人想要当老板。主持人说,上海人骨子里就是不安分的人,是勇于创业和冒险的人。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说:上海人比较保守,做事过于谨慎。  但无论是何由,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上海,这个城市的“动力源”,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存在严重的失衡。  缺品牌,缺名牌,缺企业家不能不说是上海的一个现实。(未完待续)

边走边唱系列:关于和主任的会面 — 我现在在海南海口.星期四去武汉,按原计划…

Tuesday, October 21st, 2003

我现在在海南海口.星期四去武汉,按原计划我25日从武汉返回广州.一来去看广交会的第二期.二来和留交会的主任见面.现在由于计划有变.准备从武汉去西安去看某个航空公司收购的百货公司.如果可能我再从西安返回广州.但现在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要从西安去乌鲁木齐,然后从乌鲁木齐去土耳其.再从土耳其非香港.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和主任的会面这次就吹了.不过如何,我会争取事情从返广州.海南现在的气候很舒服.刚刚在海南游艇俱乐部的海边吃的烤肉,然后去做了”中医足底按摸”.很是舒服.

边走边唱系列:这次到广州可真是领教了。到处都是人,交通堵塞,物价飞张….

Saturday, October 18th, 2003

花园酒店是280美元一晚,还客满.我不得不去住到了珠江边上的一个酒店去.原来珠江的味道竟然这么熏人.三星的酒店给人的感觉象是乡镇招待所.平时300员的房间现在要800元一个晚上.但至少比没地方住好.一会出去逛逛照点照片.

案例分析: 一个硅谷丛林的故事 (转贴 — 这是看见过的最好的故事之一)

Saturday, October 18th, 2003

我也不记得当时在网什么地方看到的这个故事, 因为本人曾经也是半导体行业里的人(我自己倾向于不这么认为),所以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 今天在天津机场等飞机,没事情干,从我的电脑里反出来贴给大家.一个硅谷丛林的故事阿凡提 筋斗云二○○一年一二月二六于美国硅谷 序幕   一九九四年三月中的一天,在凯登斯(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办公大楼的总裁办公室内,气氛紧张而诡异,办公室内两个人都面无表情。在桌子后面的是凯登斯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瑟夫·卡斯特罗(Joseph B. Costello);在桌子前面的是一位来自台湾的中国人,徐建国(Gerald ‘’Gerry’’ C. Hsu),徐此时是凯登斯的芯片设计部的总经理。  徐建国正将手中的辞职信递给卡斯特罗。  在数轮对话之后,卡斯特罗已知徐建国的离开是不可 避免了。  “你有什么打算?”卡斯特罗问到。  “我会先去度个假。”徐建国回答到。  “你将去那儿?”卡斯特罗说到,技巧地问起。这是 一个试探性的问题,既问徐的度假之地,也问徐在离开凯 登斯后将来的打算。  “我将去海滩。”徐建国回答到,躲开了对将来去向 的回答。  数日后,新闻发布会结束,徐建国已经正式接任成为了阿卡瑟斯(Arcsys)的总裁与首席执行官。他接过一个找他的电话,里面是他熟悉的卡斯特罗的声音:“原来,这就是你的海滩。我希望你注意着,不要被太阳晒脱了一层皮。”然后,卡斯特罗挂掉了电话。  于是这拉开了硅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商业机密盗窃 案法庭对抗的序幕。   (阿凡提:Arcsys后来与另外一家公司ISS合并,改公司名称为Avanti,阿凡提是取其音译。国内中文译文多用先驱)   背景:史前时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末期,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始走向商业化。于是开始出现了为这些电路设计提供服务的专用软件,这被称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letronic DesignAutomation)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 Design)。  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EDA的领头羊是Calma,Computer Vision与Applicon。但是很快,从八十年代中开始,另外三家公司Mentor Graphics,Daisy,Valid占有了市场的最大份额。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进入了商用阶段,芯片设计的无限潜力已经逐渐被商家认识到,无数的新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之配合的CAD软件行业也开始进入黄金时代。我们故事的主角之一卡斯特罗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EDA职业生涯的。  现在已经成为硅谷偶像级人物的卡斯特罗与硅谷中其它的传奇人物不同,他最初并不是硅谷人,只是偶然的一些事件使得他走进了硅谷,而留下了足迹。  卡斯特罗最初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专心于科学事业。他在七十年代时就读于东岸的耶鲁大学,但是他的女朋友就读的学校却在美国西岸的旧金山。在完成了在耶鲁的学业后,卡斯特罗转到西岸的柏克利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National Semiconductor做暑期工。一次在他向女朋友描述完他暑期工的内容时,他女朋友对他说,你似乎喜爱你的暑期工胜过你的博士攻读。卡斯特罗在仔细思考之后,放弃了对博士学位的继续攻读,转而进入了电子行业。  在辗转两三个职业后,卡斯特罗在一九八三年进入了SDA 。一九八六年,卡斯特罗成为SDA的总裁。一九八八年SDA与另外一家EDA公司ECAD合并,更名为Cadence,卡斯特罗任出任新公司的总裁与首席执行官。  从八八年到九二年,是卡斯特罗成绩最突出的年份。在他的领导下,凯登斯通过不断扩展、兼并、收购,从八八年的行业第七位,成为九二年的行业龙头。他的市场驱动的公司管理模式,成为了他成功的最大特点。  如果粗略地划分,我们可以将EDA的CAD市场分为三部份:前端技术(frontend,包括Verilog 等的模拟与器件组合。),后端技术(backend,包括Place&Routing 芯片布局与绕线。),验证技术(DRC/LVS 等)。  在九二、九三年时期,EDA的市场在硝烟之后,能留下来的是两巨头:Synopsys基本垄断了前端技术,占有其中将近六成的市场;凯登斯基本垄断了后端技术与验证技术,占有其中将近八成的市场。其它的EDA公司虽然生存着,市场份额与利润都举步艰难。  不过正如EDA的以前历史一样,一时的表面平静往往是突变的前兆。  乌云:阿凡提的出现   当然,对凯登斯来说,并不是没有威胁。一是电子设计的日趋复杂,时刻需要新的软件,新技术的公司在不断涌现。遇到这种情行凯登斯对付的办法是发展自己的技术并伺机收购新 技术。一般说来,新出来的小公司缺乏类似凯登斯这样强有力的销售能力。凯登斯高价收购后,再配以强大的销售人员,收益更大。  另外一个威胁则是卡斯特罗没有预期到的,这是一个只有 十几人的一家小公司Arcsys ,这家公司的目标正是凯登斯的 核心:芯片布局与绕线。   在一九九一年初,四位原是凯登斯雇员的中国人史帝芬.伍(Stephen Tzyh-Li Wuu),廖育曾(Yuh-Zen Liao),卓艾克 (Yuln-Chung “Eric” Cho),蔡麦克(Michael Mon-Yen Tsai),辞职离开了凯登斯,自己组成了一家新的EDA软件公司Arcsys。   在接下去的两年后,Arcsys开始推出自己的布局与绕线 产品ArcCell,尽管ArcCell还只是在很粗糙的试用阶段,凯登斯已经感觉到它的威胁。Arcsys就如同所有的小新公司一样,虽然有强大生命力,但是销售的能力非常有限。卡斯特罗决定将这婴儿敌人扼杀在摇篮里。  在九二年底,卡斯特罗决定让他最得力的助手徐建国领导这场针对Arcsys的战争。徐建国在凯登斯内以他的粗暴作风而出名,徐最喜爱以战场来形容商场,并将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兵不厌诈做为自己的指导。“他时常解雇人,就如同以前的皇帝砍失败的大将的头一样,”一个他以前的手下如此说,“不过,他总能找到更好的人来代替那被解雇者。”   商场:兵不厌诈  为徐建国工作的手下常觉得自己是生活在恐怖之中。徐建国强烈地坚持自己军队作战的作法,甚至在凯登斯内部引起争议。他曾经指使手下对Arcsys所有工程师进行移民状态调查,准备将任何有非法居留嫌疑者检举,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   徐建国在一九九二年年底成立了一个B小组(B-team),里面有技术人员与市场人员。徐将战争在两个方面打起:在技术上要超越Arcsys;在市场上要压迫Arcsys。   在B小组的内部会议中,徐建国将战役名称取名为AK47。这个名称当然是为了与前苏制AK47突击步枪相同而顺口好记,不过徐建国给了它另外的新意,“Kill Arcsys in 47 weeks”, (在四十七周内消灭Arcsys)。  据说,徐建国将所有的小组成员召集一起,然后从口袋中取出装有四打子弹的子弹盒子。他说他将在每个礼拜到靶场射击一颗子弹,如果四十七颗子弹之后,Arcsys还没有被打败,那么最后一颗子弹将留给自己。  在市场方面,徐亲自带领着销售人员走访叛变的用户(指抛弃凯登斯而用Arcsys的用户),询问产品差异的每个细节,问清用户转变的每个原因,并答应每个用户归返的各种条件。徐建国很清楚自己手中的力量,凯登斯有着强大的销售人员网以及经济背景,Arcsys没法打这种阵地战。  在技术方面,芯片设计开始进入亚微米与超亚微米技术时期,旧的通道绕线技术将会被新的面积绕线技术取代。他给技术人员留下紧迫的创新时间,要求研究与开发部门必须在Arcsys之前完成新技术的革新。  可怜的是这刚出世的Arcsys,在凯登斯的强大压力下,公司运作状态恶化。在整个九三年间,ArcCell 只有一百七十万的销售额,不仅没有赚到任何利润,一年的亏损就有二百二十万美金。对Arcsys来说,徐建国开展的阵地战与价格战确实让Arcsys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背叛:从战友到敌手   然而,就在Arcsys谋求生存机会的同时,凯登斯的内部却开始出现分裂的痕迹。   徐建国不尽人情的紧逼终于引起了反抗。研究与开发部 门的工程师开始向他们的主管抱怨,对徐这样喜怒无常而又常常下达不可实现的目标时间表表达不满,这种反抗终于激发起来而不可收拾。   在一九九三年年底,徐建国与芯片设计部的另一位总经 理James Solomon冲突表面化,James […]

边走边唱系列: 今天临时想约见大领导接见我们,被告知都到北京开….

Thursday, October 16th, 2003

十六届三中全会去了. 再约其他领导明天会面,被告知明天领导们要全到市里听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我问:”怎么没发我通行怔? 让我去听传达?” 答:”我们以为你在北京开过会了,就不用听传达了”明天准备约见同学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