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September, 2004

评书播讲:给“文学女青年”们讲个小骗子的故事

Thursday, September 30th, 2004

[全怨“大晃D”,是他引入了“文学女青年”这个词]
受“孤舟MM”贴子的启发,给大家讲一个以前欺骗“文学女青年”的故事
(为了好看,略作夸大,就当小说看吧,当评书听!别当真!):
上大学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男男女女有十几个,去苏州玩。回来的火车上,我正在睡觉。忽然我们同学来叫我,说:“快去看看吧,有人打咱们‘班花’的主意呢?”
我们“班花”和几个女生坐那边的椅子。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正在和我们“班花”和几个女生砍大山。夸奖我们“班花”如何如何漂亮。说是他是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反映大学生题材的电影。他觉得我们“班花”可以演一个角色。所以想请她去演电影。
这么低级的骗子,当然被我们班的男生识破了。但哥几个又找不到理由当面揭穿他。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是真的呢?
于是他们把我叫醒,让我去对付他。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是出名的“骗子”(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吗?比那个骗子还利害),外号“真诚”。因为他长了一张极其真诚的脸。我们在上海郊区学农劳动的时候他干过很多著名的“骗案”。骗的老乡们认为他是天下最好的“大学老师”(那些故事以后再讲)。
我把那边发生的故事和“真诚”一讲。“真诚”笑了,说:“这不是毛毛雨吗”。
“真诚”过去了,特真诚地问“班花”和几个女生要不要喝水。然后一转身,好象忽然发现了什么似地冲那个“八一厂的导演”伸过手去,同时问我们“班花”:“这位是。。。。?”
“班花”看到救兵来了,特高兴,马上神采飞扬地介绍:“这位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
“真诚”马上惊呼:“不可能!不可能怎么巧!这个地球简直是太小了”。
我们班女生都张大了嘴看着“真诚”,不知道他又耍什么花样?
“我给你介绍一个熟人,我给你介绍一个熟人”——“真诚”一边说一边向我走来,把我拉了过去。向那个“八一厂的导演”介绍说:“他爸爸就是你们八一厂的领导”。
那个家伙显然有点不太相信,问我:“你父亲是。。。?”
我大摸大样地说:“我爸是八一厂的副政委,姓张”,还加了一句:“我们家就住六里桥的八一厂大院里”。
然后,我假摸假式地问他:“你是八一厂哪个部门的?军事片室的?”
那个人还是不相信,问我:“八一厂的政委不是姓王吗?”
他一说这话,我就知道他想蒙我,于是就说:“你是说王心刚啊?他以前是厂长,早不当厂长了”。
这个家伙开始有点不自在了,我于是开始加强火力:“我怎么在厂院里没见过你呢?”
“导演”忙解释:“我是刚刚调到八一厂的,你又在外面上大学,所以没见过我啊!”
我忙说:“对啊!对啊!那等我暑假回家你一定到我家去玩啊!”
他说:“没问题,没问题!”
边说边站起来,说:“你们不是要喝水吗?我到前面餐车给你们去买点。。。”
他走了。
我们“班花”和几个女生那个笑啊!边笑还边拿腔作式地学我:“我~~们~~家~~就~~住~~在~~八~~一~~厂~~大~~院~~里~~~”!
哈、哈、哈、哈、哈、、、笑得她们眼泪都出来了。

安氏大俗商业学:Don’t Try to be Too Cute

Wednesday, September 29th, 2004

安氏大俗商业学:Don’t Try to be Too Cute
安普若
2004年9月28日
(声明:本文的题目和这里的网友dontbesocute的名子没关系)。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我用几亿美元的损失学来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用中文讲应该是“见好就收”、“差不多就行了”、“别太求完美”。如果再做下去,就是OVERDO了。(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侠们,给我指点指点我说的对吗?)
作生意有个“度”的概念。要恰到好处、差不多就行了。有的时候宁可欠一点,也别过了。这个思想在我们这些学理工科的人脑子里十分缺乏。学理工科的人经过长期的工程训练,养成了一个大毛病:那就是总要“力求完美”、总要“精益求精”。这个在商业中是害大于利的。我自己是学理工出身的,所以我十分知道这个毛病的害处。
我们几年前做过一个很大的几亿美元的项目,和中国方面的一个国家部级的公司合作。这个公司可以讲是我在国内见过的素质相当高的公司。公司的部长一级的管理人员都能讲英文(尽管不是海归)。而且商业经验丰富,了解国外的商业运行。思维方式也很西化,接近国外的想法(注意只是“接近”)。
一开始洽谈合作的事情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心存疑虑——“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搞到这么大的项目?”
我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他们的脑子里怎么想的。所以我在和他们接触和谈判中很好地把握“尺寸”和“节奏”。不能走得太快。太快了,一上来就把底细和盘托出。别人反而认为你是在吹牛。当然也不能太慢。故弄玄虚也不好,要把握好火候。
咱可以讲是掌握谈判节奏的高手,什么时候谈什么、什么时候单刀直入、什么时候转弯抹角、什么时候扯皮拖延时间、什么时候猛催快打、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我可以说是put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有点吹牛了!)。而且我们几个PARTNER配合得极为默契。都不用使眼神就知道下一句话要接什么了。这方面可以讲是完美无缺。
经过几个月的接触和洽谈。双方开始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一来他们也看到了,来的几个人不是等闲之背。所有讲的和文字的东西都是极其专业和内行的。二来他们也背后通过其他关系打听了我们的情况。并且多次试探我们。所以,我们所有的讲出来的关系都不是吹的,甚至在他们会议室里一个电话打到菲律宾的部长的办公室帮他们落实会见的事宜。没有的关系从不吹牛。比如他们试探我们问我们是否认识某某,可否帮助他们办某件事情。我们实实在在地讲:“对不起,我们尽管认识但关系没有到能办这个事情的地步”(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和这个“某某”关系很好,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做了HOMEWORK的。这些“测试”对我们来讲是小儿科)。
有了信任,事情开始进展的顺利起来了。最后经过几个月,我们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在谈判桌上把合作的几个关键点全都谈好了。而且讲好两天以后签署框架性协议。但是这里还隐藏了一些其他的小的分歧。
晚上大家吃饭喝酒庆祝。
为了“趁热打铁”,我晚上喝得醉熏熏地回到宾馆连夜给我们的律师把当天的谈判要点写了一个长长的MEMO,让他赶紧起草协议。我两天以后就要。这时我犯下了第一个错误,我把双方达成意向的要点列出来了。同时,为了让我们律师了解背景情况和今后的问题,我把以后可能能争取到的利益和有什么风险也列出来了。长长的一篇MEMO,有点OVERDUE了。我当时特别兴奋,根本就没在意。而且也有点SHOW OFF的感觉,想显示显示我们的功绩。
到第三天,双方约好了上午9点半继续会谈讨论协议。我一大早起来,一查EMAIL。律师的协议刚刚写好寄过来了。我马上跑到宾馆的BUSINESS CENTER把律师写好的协议打印了出来。一共20多页。我一页一页的读,越读越觉得我们律师水平高。这几乎是一个PERFECT的协议。这小子是大的抓了,小的也没漏。可谓滴水不漏啊!
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中隐隐地有一些不对劲的感觉——“这好象有点太欺负人了吧?什么都让你占着,大的,小的。合算人家忙了半天,弄不好就是白忙”。
吃早点的时候,我把协议给了我们PARTNER看。我们PARTNER看了之后,一句话没说,问我:”How do you think?”
我直截了当地说:“If it worked, that would be perfect, but it sounds like too … too …too ….”
我找不到合适的英文形容词。我的PARTNER说:“He was trying to be cute, but was trying to be TOO cute”.
我同意。可是现在重新起草协议已经没时间了。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找个借口把当天的会谈延期三天,重新起草协议,但问题是我们第二天去深圳的机票也定了,深圳那面的事情也安排好了。We should give ourself a decent margin for error。第二个选择是:就这么去谈。能谈成什么样是什么样,该让步让步,该坚持坚持,play by ear,最后的协议只要不比我们两天前达成的共识差就签字。
这时,我犯了第二个错误。因为那时我刚刚回国做生意,对国内商人的思维方式不太了解。就假设他们也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样。跟何况是这么一个很西化的公司呢。所以我想这个协议只不过是一个草稿。大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谈,你们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可以让步吗?所以我决定带这个协议去谈判。当然我也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如果对方让我们让步的不多,我们不是赚得更多吗?(贪便宜的心理隐隐地在作怪!)
我的PARTNER尽管不太满意,但也觉得可以一试。因为他更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认为什么都可以谈吗?
最后,你们能猜到结果了。对方看了协议,基本就退出了谈判。一个几亿美元的大项目就这么给丢了。
我十分十分的懊悔。在去深圳的路上,我象神经病一样不停地在说:
Don’t Try […]

安氏案例分析:关于国内朋友提供的“真实的经历”的分析——我来问十个问题!

Wednesday, September 29th, 2004

安氏案例分析:关于国内朋友提供的“真实的经历”的分析
安普若
2004年9月28日
国内的一个朋友提供了一个案例,原文如下:
“碰到过几家投资公司,大都是加洲的,最深刻的是与American TOP internationgal investment INC.合作,按惯例做项目可行性报告(国内一级资质所做,200多页,在回收上:用原有母公司资产和下属合资企业及新投项目三块的利润来共同补贴),对企业资产评估(土地就有5000亩,算了5万一亩,整个资产总共大概1.2亿,外方投3000万USD),谈过一轮后.美方提出要做可研的评估,需交20万(经多次沟通),表示做成不退,做不成退10万,交钱后,没回音.后通过打听,上海外经委表示在沪印象不好,美证券交易所一高层(好象是个主席)来宁交流时,问到此公司:董事长在美国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限制出境.在加洲政府的网上也查过.此后多次要求此公司谈在国内有关已投资(美方公司说在国内有过投资),都以商业秘密拒绝.在最后时间(大概大半年后)美方没有确定,多次的沟通后,最后正好又是宏观调控,外方表示不投.
上面是真实的案例,现在碰到的国外投资公司很多,是不是真正有实力,能不能做也弄不清,所以跟你们探套一下.交个朋友
Mail/MSN:[email protected]
QICQ:19013904″
这是一个真实的经历。因为我觉得这个案例比较有普遍性,因为许多国内的企业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会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大概讲讲我的想法,只是想给国内的朋友提供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是一个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我并不是说我说的都是对的。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供大家批判。
另外:如果我在用词,语气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多多海涵。我没有任何不敬或非善意的用意。请多多原谅!
我想以问问题的方式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如果国内做的“可行性报告”不符合美国投资人的习惯,是否应该按美国的标准做一个“可行性报告”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你们已经做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人家做“可行性报告”,是否应该付款?
答案显然也是肯定的,因为你们已经付了。
第三个问题:那么这20万的钱花的冤枉不冤枉呢?或是说做“可行性报告”收费应该是多少比较合理呢?
首先我估计20万是美元(原文中没有写明)。如果是人民币20万,那才相当于不到3万美元,估计刚刚够美国人来中国谈项目的差旅费。那也就不存在冤不冤、骗不骗的问题。就当你们出钱请老美过来玩了一趟,大家交个朋友了。在生意圈里也没有人真拿3万美元当什么大钱。
如果是20万美元,那么这钱花的冤枉不冤枉呢?从你的贴子里,我猜测你们可能认为如果成功了,不冤。如果没成功,可能会觉得有点冤枉。所以你们要求做不成退10万。但是成与不成,人家都是花了这个力气干个这个活。干活挣钱,天经地义!
冤枉不冤枉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做“可行性报告”收费应该多少比较合理的问题。这就要看你怎么比较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请麦肯锡来做,20万美元肯定不够。没有200万美元,想也别想。而且人家也不会“不成退一半”。当然,如果你请几个MBA的学生来做,估计一万美元就绰绰有余了。MBA学生做出来的“可行性报告”也不见得比麦肯锡的差,当然更有可能是不如麦肯锡。所以你说你应该花多少钱呢?
第四个问题:有没有人向你书面保证过花了20万做了这个新的“可行性报告”就一定能融资成功呢?
我估计没有人和你做过这个书面保证。否则的话,你早就把他告上法庭了。那么是否有人向你们口头讲过类似的话呢?我估计有这个可能。因为在国内的酒桌上,酒一喝多了,大家热情一高涨,老美拍着胸脯说:“No problem, I can get that money for you FOR SURE”。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能说老美是在欺骗吗?
如果拿酒桌上的话也当商业承诺的话,只能说明商业经验太少。
第五个问题:上海外经委对某一个公司或个人印象的好坏,是否决定你们是否和某一个公司或个人做生意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们以后一定要先征求上海外经委的意见。但是上海外经委享受不享受任何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呢,或是上海外经委承担不承担任何由此带来的商业损失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上海外经委的话也就只能是个参考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就好象有人不喜欢比尔盖瓷,但如果比尔盖瓷要和你做生意,我估计你不会拒绝吧?
所以用他人的大脑不能代替自己的商业决定啊!
第五个问题:“美方董事长在美国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限制出境”,是否你们因为一个人有官司就一定不和他做生意了呢?
美国是一个经常打官司的国家,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身上有官司就决定了这个人是“坏人”或是“骗子”,那么剩下的好人就不多了。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身上就一大堆官司。如果他和你们做生意,我估计你们不会因为他的官司而拒他于千里之外吧?
关于这个问题,我建议你们可以请你们的懂美国法律的律师,去看一看对方卷入的是什么官司?如果是什么“小股东告大股东”,“产品有制癌的可能了”这类官司,我觉得没必要过于担心。因为美国天天都有小股东告大股东,天天有人告产品有缺陷。这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了。
好象就因为美国的一个所谓“高层”的一句话,就下可结论,是否太轻易了?而且你们就那么相信那个所谓“高层”的?而不相信你自己挑选的商业伙伴?如果过两天再有一个人告诉你,那个“高层”在美国如何如何?那么你们最后相信谁去呢?
第六个问题:“多次要求此公司谈在国内有关已投资(美方公司说在国内有过投资),都以商业秘密拒绝”,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这个美方公司表现的不够“专业”的地方,这里是一个。美方公司有权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回答以前投资的情况,但他们同时也表现了不够professional的一面。如果这个美方公司不想让人家知道,为什么要和人家讲“在国内有过投资”?如果说“在国内有过投资”,那么不管是成功与失败,应该告诉人家大概的情况。这只会对他有帮助!
所以这应该是一个美方公司表现出来的问题。
第七个问题:“外方表示不投”,为什么?
决定投资与不投资,牵扯的因素很多。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知道你们自己总结了对方不投资的原因了吗?为什么美方不投?是因为“宏观调控”的原因?还是因为美方是一个没有“真正有实力”的投资公司,换句话说是一个骗子?如果你们的项目好,只是因为这个公司是个骗子,那么你们完全可以找到另一个公司投资你们的项目。如果都没人投资,是否这些投资公司都是没有“真正有实力”的骗子?还是项目本身有问题?
第八个问题:你们是否被骗了呢?
我估计你们的答案和我不太一样。你们觉得钱也花了,时间精力也都花了,但最后不投资,这不是骗子又是什么呢?
但我觉得美方公司也冤枉。如果说他们赚钱了,也就是那20万美元,就那么一点点钱,和他们损失的“机会成本”根本没办法比。他们也是花了时间精力去干这个事情的。20万美元根本都不够他们的成本,更何况他们还要找人给你们写报告,等等等等。我没有看出来他们骗到了什么?
如果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估计美方公司也会觉得被骗了——忙了半天,跑了两年,耽误了其他许多商业机会,原来这个项目是一个。。。。 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
那么美国会不会这么想呢?第十个问题里回答你。
第九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骗子相对比较少?
首先说是“相对”,我没说美国没有骗子,而且也不少,我就见过许多。但比起国内的、香港的、台湾的,那么美国的骗子真是少!为什么?
除了美国有严格和严厉的法律之外,就是因为美国的“机会成本”太高,尤其是对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来说,“机会成本”高是国内无法想象的。很少有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就为了骗20万美元,在中美之间跑两年。因为他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在美国赚到这个钱,没必要去费那个力气。
你可以问问这个论坛里的朋友,许多人的年薪都是10多万美元,有的甚至更高。你让他辞掉工作,去国内谈生意,跑了两年最后也就赚个20万美元,你问他们干不干?估计99%的不会去干这个赔本的生意。如果还有1%的话,那么可能很不幸让你赶上了(开个玩笑)。
所以说,如果这个人的层次和水平已经摆在那里了,他不太会做低于他的层次和水平的事情(比如骗个20万美元)
(声明:我不太喜欢使用“层次”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给人划分社会等级的嫌疑。但我一时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表达词汇。所以暂时使用之。再次强调:本人始终坚信人人生来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任何试图把人划分等级的观念、想法、和做法,都是与本人的思想相违背的。)
第十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有实力”?什么是“能不能做”?什么是“风险“?
什么是“真正有实力”?微软可以讲是真正有实力。但微软20年前也只不过是一个没实力的几个人的小公司。
联想现在很有实力,但15年前当它还没有什么实力的时候你可能更容易和他做生意,但现在估计很难了。为什么呢?因为联想也会问“你有实力吗?”
那么你在选择“真正有实力”的同时,别人也在选择你是不是“真正有实力”呢?所以你找到了“真正有实力”的公司,问题也并没有解决啊!
什么是“能不能做”?这个问题谁也没办法事先回答你。如果微软来考察项目,他们也只有到最后一分钟才知道“能不能做”。所以,因为没有人事前知道“能不能做”。大家知道的只是一种可能。
看了你的案例,只是觉得这是任何一个投资案都会遇到的风险。上面第八个问题里问到美国人会怎么想呢?他们不会认为被骗了,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投资案,可惜没有成功。TAKE了他们应该TAKE的RISK了。
希望我的解释对你们了解国外的投资公司的想法有一定的帮助!

美国股市系列:有敢玩这只股票的吗?玩的就是心跳

Tuesday, September 28th, 2004

HEE CORP (Other OTC: HCCF.PK)
http://finance.yahoo.com/q?s=HCCF.PK
三个月以后回来看我这个贴子。
“抵赖”声明:本人不是在做任何投资推荐。

美国股市系列:有敢玩这只股票的吗?玩的就是心跳

Tuesday, September 28th, 2004

HEE CORP (Other OTC: HCCF.PK)
http://finance.yahoo.com/q?s=HCCF.PK&d=t
三个月以后回来看我这个贴子。

人物: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何振宇

Tuesday, September 28th, 2004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分布在美国41个州的近200所成员学校,十多万师生、家长和员工们,向祖籍国的同胞们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衷心祝愿中国永远国运昌盛、繁荣富强。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何振宇
何振宇先生1952年生于美国伊林诺州埃文斯顿市,祖籍广东番禺。当时,他的父亲何炳林(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资深院士)在诺尔可化学公司工作,母亲陈茹玉(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资深院士)在西北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6年春,父母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他也随父母回到中国。
在天南大附小、附中结束小学和中学学业后,何振宇到内蒙哲盟敖力布皋公社敖包营子大队插队4年,并在大队担任两年电工。
1973年,他考上南开大学,专修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并以连续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曾分配到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之后于1985年到美国伊林诺州大学芝加哥分校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专业就读,并获硕士学位。1988年9月,到世界最大的加速器实验室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担任计算机系统分析员,从事数据库的开发应用。
何振宇先生为美国华文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989年,他参与了希林联合中文学校的创建、扩建及管理工作,并至今还在担任希林伊大芝加哥分校中文学校的校长职务。1991年,他参与了希林儿童基金会(现为希林协会)的创建及管理工作。1994年,他参与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初创,当选为第一、二届理事,2002年12月,又被推选为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极为有效地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和在美国的普及。
1997年,何振宇参与了美中西部南开校友会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首届会长,现为名誉会长。1999年,他参与筹建了美中天津商会担任会长,并于同年获得了国务院侨办颁发的海外华文教育先进工作者嘉奖。同时,他还继2002年当选为大芝加哥地区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之后,于2004年荣任了州务卿亚裔顾问委员会委员,为团结华人、推动华社融入主流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938/1162845.html

东拉西扯系列:【汽车照片】能猜出来这是谁的车吗?– 提示:自己看,还是有线索的

Monday, September 27th, 2004

没事找事系列:【汽车照片】能猜出来这是谁的车吗?– 提示:车牌“未B”是“海军政治部”所属单位的车牌。

Monday, September 27th, 2004

芝加哥吃喝玩乐系列:听爵士,旅行芝加哥 JAZZ in CHICAGO (转贴)

Monday, September 27th, 2004

听爵士,旅行芝加哥 JAZZ in CHICAGO
拗不过耳朵的哀求,来到美国三大爵士重镇之一的芝加哥。每到夜下,街头小巷里满是欢腾的酒吧,微醺中即兴爵士乐音四处放送,我举双手赞成,这绝对就是芝加哥最迷人的夜色。爵士乐在18世纪末由北美纽奥良开始流行,随着密西西比河的游艇上演奏,就这样,爵士乐音随着河流流传至河岸各大城市,其中又以芝加哥为乐手们的最大聚落,著名的人物与团体如刘易斯‧阿姆斯特朗、艾迪康顿、毕斯拜德贝克、奥斯汀高中帮……
倾听,芝加哥Listening Chicago
撰文:孙秀蕙
长年在网络爵士乐讨论区耕耘,网络笔名「小威」,日前出版《爵士春秋─乐手略传与时代精神》一书,由商周出版
在美国爵士乐史上,不论是芝加哥出身,或常驻芝加哥的乐手,其专辑及表演都常开拓出新鲜的风格,在中西部独树一格,扮演重量级的角色。位于密西根湖畔,四季分明的芝加哥,早在1920年代就以繁荣的工商业,及北美东西岸的贸易枢纽知名,号召了大量南方的黑人移民前来谋生,他们群聚于城市南边,带动了酒吧、舞厅、唱片事业的发展。
就以响叮当的小号手路易‧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为例,出身纽奥良贫民窟,后来搬到芝加哥,加入「Joe “King” Oliver」乐团后,潜心磨练小号风格,在乐团中表现杰出,逐渐成为知名乐手。之后,阿姆斯特朗在妻子、也是同团乐手Lillian Harden鼓励下远赴纽约投效另一大乐团,从此大放异彩,奠定他在乐坛不朽地位。阿姆斯特朗待在芝加哥的时间,正是爵士乐融入娱乐业最兴盛的年代。
如果爵士乐有东西军对抗,而阿姆斯特朗是东军代表(黑人乐手)的话,那西军代表(白人乐手)就非毕斯‧贝德贝克(Bix Beiderbecke)莫属了!这位爱荷华州来的富家子弟,不顾家人反对加入爵士乐团,他在芝加哥努力学习识谱(毕斯有识谱困难症),与多位高手切磋琢磨,开拓了与阿姆斯特朗全然不同的小号风格。阿姆斯特朗的吹奏明亮、阳刚、炫技而外放;毕斯吹小号却是温柔婉约,如泣如诉,深刻而内敛。
东西军各有其子弟兵,举凡知名的Sunset Cafe、 Savoy Ballroom、Dreamland Cafe、The Royal Garden Cafe等,都曾经有他们驻足的痕迹,如今这些表演场所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它们在音乐史上的辉煌纪录,不曾磨灭!爵士乐在1950年代后,从纯娱乐转型为现代艺术。许多知名的现代爵士乐手也都曾在芝加哥留下重要录音。
小号手麦尔‧戴维士(Miles Davis)在1965年圣诞节前夕,趁着回密苏里老家前的空档,率领五重奏乐团在芝加哥的Plugged Nickel演出。这时候的戴维士演奏事业正鼎盛,他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销售长红,准备回乡度假的他心情也特别轻松愉快。现场演出时,戴维士完全仰赖年方25岁的钢琴手Herbie Hancock(也是芝加哥人)「喂」给他独奏灵感,在闲逸的演奏气氛下,Plugged Nickel的录音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也成为史上知名的爵士现场录音之一。
除此之外,芝加哥也是前卫爵士乐的重镇。举凡强调原汁原味,非洲根基的Art Ensemble of Jazz,号称外层空间降临的Sun Ra大乐团,还有现今仍活跃演出的萨克斯风手Fred Anderson,个个都是狠将。
Anderson自己开了一间小到不能再小的酒吧Velvet Lounge,每天除了扫地清洁外,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练独奏。现场演出时,他会在演出空档忙着调酒服务客人,可说是芝加哥「最忙」的乐手。最后,想特别叮咛爵士乐迷:北娃巴许街(N. Wabash St. No.444)的Jazz Record Mart是聆听现场之余一定要去的爵士专业唱片行,这里有号称全美藏量最多的黑胶唱片,同时也是爵士厂牌Delmark总部。有这么诱人的败家天堂(还是炼狱?),爵士乐痴想不心动也难!
黑白,芝加哥Yearning Chicago
1917年爵士乐这个名词在美国兴起,这种融合非洲与欧洲、美洲的新音乐打破了流行音乐的形式,也跳脱了古典音乐的束缚,发展出新的演奏方式,它的风格一直与社会的变迁同步改变,至今仍未定型。
而芝加哥爵士乐崛起于二○年代,随着纽奥尔良的红灯区没落,许多爵士乐手顺着密西西比河来到了芝加哥,在很多知名的餐厅酒吧演出,如Sunset Cafe、 Savoy Ballroom、Dreamland Cafe、The Royal Garden Cafe等,有阿姆斯特朗、贝德贝克等驻足的痕迹,如今,这些表演场所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它们在音乐史上的辉煌纪录,不曾磨灭!
微醺,芝加哥Tipsy Chicago
撰文.摄影:戴卓玫
建议所有的爵士迷,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爵士乐,萨克斯风、低音贝斯、鼓声、小号……感受演奏者的情绪流动,音符漂流在酒吧中,呼吸着那样的氛围,浅点小酒,享受芝加哥爵士乐的自由与奔放。
当初,将自己仅剩的存款与空闲下来的半年选择来到美国中部、濒临密西根湖的芝加哥渡过,许多朋友都颇感惊讶,「芝加哥有什么好玩?」「哪里的冬天很冷吧?」「小心遇上了黑帮兄弟,吃不了兜着走!」这些耳语一度动摇心志。
但,爱看电影的眼睛提醒着,《新娘不是我》、《超人》、《瓶中信》电影场景就是这个多风城市;爱吃美国快餐垃圾的嘴巴叮咛着,这里的厚比萨、热狗全世界没得比的。最后,还是爱胡乱听音乐的耳朵不断怂恿,芝加哥爵士不曾没落,光是听名气,来这里就已值回票价了。
芝加哥爵士乐 随河水摇摆而来
想知道芝加哥爵士乐如何可以傲视一方,不妨先从爵士在此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起。爵士乐在18世纪末由北美纽奥良开始流行,这种伴随着非洲黑人来到而兴盛的即兴表演方式,起先仅在奴隶中流传,后来纽奥尔良的红灯区成为大本营,造就了许多以抒发情感为主的灵魂蓝调乐手。
1920年左右,纽奥尔良港口与红灯区日渐没落,当地的爵士乐手们纷纷改至密西西比河的游艇上演奏,就这样,爵士乐音随着河流流传至河岸各大城市,其中又以芝加哥为乐手们的最大聚落,当时著名的乐手像金‧奥利维(King Oliver)就曾在芝加哥的林肯公园演奏过。
受到这些外来乐手的刺激,芝加哥本土乐手当然也不示弱地起而效尤,爵士乐于是正式在芝加哥蓬勃。著名的人物与团体如刘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艾迪康顿(Eddie Condon)、毕斯拜德贝克(Bix Beiderbecke)、奥斯汀高中帮(Austin High Gang)等,都是奠定芝加哥爵士乐地位的功臣。
有别于纽奥良的团体合奏爵士风格,芝加哥爵士乐风更加强调独奏,擅长如萨克斯风、伸缩喇叭、单簧管,甚至鼓或短号的乐手,在表演中尽兴将自己的专才表演,并在乐曲中赋予更具个性与才华的张力与结构。后来,虽然许多乐手转而迁移纽约,但芝加哥身为美国爵士乐重镇不曾动摇。
蓝调、爵士不分家
就像爵士给人的那股缺乏定性的风格一样,现在的芝加哥街头,少说有着百来家规模不同,却各自拥有个性的爵士或蓝调乐风酒吧,有的音乐性极强、有的环境与气氛佳、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歌手演出精彩让人听得发狂。
在爵士与蓝调不分家的芝加哥街头,每晚都飘扬曼妙乐章。待在芝加哥期间,不但恭逢了一年一度芝加哥乐坛年度盛会「爵士音乐节」,更至少待过16、7个音乐、美酒相伴的美好夜晚。在知名度、交通便利性、歌手精彩程度、酒吧舒适度,当然还包含当地人热情走告下,特别推荐以下6家各具特色的Jazz Bars。
爵士音乐节 乐手歌者的流水席
如果真得热爱爵士,千万别错过芝加哥市每年一度的爵士音乐节。每年9月在劳工节前后约4天的时间里,所有的芝加哥人几乎都会涌向密西根湖畔的格兰特公园(Grand Park),因为最受欢迎的爵士音乐节即将在这里展开。初秋阳光和煦,带着野餐盒与铺地餐巾,就准备参加这一年一度爵士音乐流水席,而且完全免费。
每到这个国际性的爵士乐坛盛事,来自世界各地以及芝加哥当地的重量级乐手与歌者就会聚集到此。每天早上9点,偌大的格兰特公园里的不同角落都会搭上露天舞台,供当地新兴或较不具名气的乐手们上台试试身手,演艺者莫不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在观众席上说不得就有哪一家识得千里马的唱片公司伯乐,而其它的听众当然就趁此捡到便宜。
音乐节的真正重头戏还在节庆时每天的傍晚时分6点整,这时候公园里最大的露天表演场Petrillo […]

芝加哥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Chicago Lifestyle 金秋的室外晚餐。

Sunday, September 26th, 2004

芝加哥吃喝玩乐系列:【精彩照片】Chicago Lifestyle 金秋的室外晚餐。
  以前写过一个California Lifestyle。这次写写咱们芝加哥。
  芝加哥的冬天冷,夏天热,春天风大。一年四季在室外吃饭最舒服的季节就是秋天了。而且芝加哥的秋天是最最美丽的季节。芝加哥人都知道。所以九月份一过了“美国劳动节”,大家就开始ENJOY起芝加哥的金色秋天了,直到“万灵节”前。
  金秋的时候,要干的事情之一就是找最好的、景色最漂亮的餐馆,在室外吃晚餐。芝加哥的餐馆在11月1日以后就把所有室外的patio全关了。在加州来几乎可以四季都在室外吃饭,所以人们也就不太在乎了。但在芝加哥,天气允许你在室外吃饭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特别珍惜。
  于是,这个周末,跑去了芝加哥的Smith & Wollensky餐馆吃晚餐。
  我没去过纽约的Smith & Wollensky餐馆(去过的大侠给介绍介绍)。芝加哥的Smith & Wollensky很出名。因为他们的牛排很好吃,尤其是他们独家的dry-aged in-house steaks。这家餐馆出名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地点好。他们就在芝加哥的标志性建筑twin towers of Marina City(老中习惯把这两个楼叫“玉米”楼)的下面。后面是著名的the House of Blues。
  餐馆的前面就是是Chicago River。室外的PATIO就在河岸上。

  餐馆边上的这两个大楼,远看象“玉米”一样,老中有的叫它们“玉米楼”,其实他们的学名是Marina City,因为船能直接开到楼下面。下了船坐电梯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了)。当年这是芝加哥最好的豪华公寓之一。

  坐在Chicago River边上看着对岸的景色,一点都不亚于上海外滩的M On the Bund或是外滩三号的顶层。

  餐馆的室内没什么人,都在外面吃饭呢。但市内有人弹钢琴。

  注意:窗口那里坐着一个穿粉红色衣服的女人,非常地ELEGENT。可惜相机派不出她的高雅。

  我就吃这种黑乎乎的“东西”。这是我最爱吃的。

附录:东拉西扯讲Smith & Wollensk
  2004年6月份,ebay上拍卖与“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共进午餐的机会。今年2.5万美元起价。拍卖是旧金山的葛莱德基金会(Glide Foundation)搞的。已经是第五次了,为了筹措善款。
  巴菲特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NYSE:BRKA)2003年度净利高达81.5亿美元,股价在今年2月创下每股95700美元的高价。看看这老爷子,自己弄了一个天价的股票在抄。这股票一涨就是500美元,一跌就是一千多。抄着让人心惊胆颤的。
  想和老巴吃饭的人不少,去年Pabrai Investment Funds的管理人Mohnish Pabrai没拍到,今年他第一个出价,试图弥补去年未能得标的遗憾。
  去年得标的是一位对冲基金(Greenlight Capital)的创办人David Einhorn。他去年是以25万美元拍到的。但今年另一个家伙以$202K拍到了和“财神爷午餐”的机会?
  今年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地点是在纽约的Smith & Wollensky牛排馆。
  Smith & Wollenky的老板Alan Stillma,为了争取巴菲特来店吃饭,允诺将捐出1万美元作为慈善基金。。
  Smith & Wollenky是著名的牛排馆连锁店。《纽约时报》形容这家餐馆是家“无可挑剔的牛排馆”。它全美11个大城市都有分店,一般一个城市一个。总部在纽约。其实他们1977年才在纽约成立,当然他们还经营其他牌子的餐馆。
  Smith & Wollensky餐馆集团公司 (NSDQ: SWRG) 还是上市公司。市值五千多万美元。公司老板Alan Stillman拥有公司近30%的股票;投资公司Thomas H. Lee拥有23%的股票。
地址:
318 North State Street
(At the […]

歌舞升平系列:谱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选曲《晴朗的一天》巧巧桑的咏叹调

Sunday, September 26th, 2004

国内吃喝玩乐系列:【艺术照片】假期出游,旅游照片拍摄示范 [儿童及办公室不宜]

Sunday, September 26th, 2004

  十一国庆节假期到了,许多PLMM们要去旅游拍照片了,贴几张漂亮照片作个示范,PLMM们假期回来拍的照片肯定还好看!

比如你去稻城、贡嘎山等地方爬山,那么就这样拍照

如果你去楼兰古城等地方,就这样拍照!

不管是新疆、还是四川,都要这样拍照!

东拉西扯系列:这是我看到的最伟大的贴子,谢谢“又又两大”大侠的好贴,我一定铭记在心,时刻不忘。

Sunday, September 26th, 2004

国内吃喝玩乐系列:假期出游,旅游照片拍摄示范 [儿童及办公室不宜]

Saturday, September 25th, 2004

比如你去稻城、贡嘎山等地方爬山,那么就这样拍照
如果你去楼兰古城等地方,就这样拍照!
不管是新疆、还是四川,都要这样拍照!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分析一下手机网站(www.sj35.com)的市场定位、服务产品范围、战略联盟、和盈亏平衡问题

Wednesday, September 22nd, 2004

安氏财经评论之安氏案例分析:分析一下手机网站(www.sj35.com)的
市场定位、服务产品范围、战略联盟、和盈亏平衡问题
安普若
首先说在中国这个市场确实存在,这是一个NICHE MARKET。
商务人士有三个到N多个手机的还是很多的。许多人几乎每年换一
个手机。大家都有要备份通讯录而烦恼。
比如,我上次在香港,看到一款三星的拉盖手机,我这个想买啊,
但是一想到要重新输入通讯录,我就歇了!
我看了看你们的网站,觉得做得不错。但有这么几个问题你们要考虑:
第一、市场地位问题:
你们的市场地位有点小问题。你们讲你们面向三方面有问题的用户:
1。手机丢了
2。换一部新手机
3。手机的通讯录容量不够
“手机丢了”,这不是你们的客户。我尽管知道手机常丢,但我不会只是因
为怕手机丢而去买你们的服务。因为谁都想我干什么整天盼望手机丢呢?
“手机的通讯录容量不够”,这也不是你们的客户。因为手机的通讯录容量
不够,我会去买一个新手机,而不会花36块钱定你们的服务来解决问题。
所以你们的客户就是一种,常换手机的高段客户(商务人士)。
第二、服务产品范围的问题:
你们支持的手机还要增加。比如,我的两个手机,一个是PANASONIC GD88,
一个是SAMSUNG S308都没有。我觉得我的手机在商务人士当中是很普遍的。
我本来想注册,一看没有,也就算了。
第三、战略联盟的问题:
你们要紧跟最新的手机发布。比如现在最时髦的是SAMSUNG的拉盖手机,一款现在
大陆有卖的了,还有一款小的,大陆还没有卖(香港有,这是今年8月份的情况)。
如果我卖了新手机,但你们网站支持不了。下次就没人用你们的服务了。
所以,你们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要紧跟最新的手机发布。
我就知道一个女的,几乎有新手机出来她就换,而且要大陆还没有人用的时候她
用(她让人从香港给她买)。一看别人都用了,她就换下一款手机了。象她这种人
就是你们的最好的客户,但你们要赶上她的时髦,你们也要派一个人常住香港,
手机一出来就买,买了就试。
另一种做法就是你们和手机厂商达成协议,他们手机还没有发布就给你们试验。
这就看你们有多大闹性能把进百个手机制造商搞定,形成战略联盟了!
第四、盈亏平衡问题。(对不起,第一次匆匆的算错了,重新算)
36元/年,要10万客户才能有360万的营业额。我估计你们的盈亏平衡点就在200万
左右,一年到两年你们能达到1万注册用户还是有可能的,那么算一下今后的增长
空间有多大。
你们面向的客户是有多个手机的高段客户,在中国这种客户有多少?
中国现在有大概3亿手机用户,如果1%的人是有多个手机的高段客户,那么整个
市场才有300百万人。如果你们能拿下20%的市场占有率(很利害了!),那么
也才是60万用户。今后的增长空间可以到2160万的年销售额。
你们任务艰巨啊!
第五、最后,提个建议:可以考虑加一个“隐私”问题的法律声明,保证不卖客户的
通讯录等等。如果可以有一个技术保证,比如说,你们网站的数据库都是加密的,
别人是轻易HACK不进来的。可能更让客户放心!
这个贴子是跟这个贴子的这个手机网站(www.sj35.com)有多大市场空间?,谢谢!
请看其他的安氏财经评论文章。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汽车照片】北京现在最最时髦的交通工具——挎斗摩托

Tuesday, September 21st, 2004

北京吃喝玩乐系列:【漂亮照片】北京现在最最时髦的交通工具——挎斗摩托
  现在北京最最时髦的交通工具就是挎斗摩托车了。上次在北京看见许多人开挎斗摩托觉得挺过隐的。现在北京的老外也都时髦弄一辆开。

  我在网上一查,原来挎斗摩托真的不贵,也就一辆高级的山地自行车的价格。我准备买它一辆,到时候咱们从后海那儿捎上两个靓妞,长安街上一兜风。多过隐呢!
  只是不知道北京对挎斗摩托有没有什么规定和限制?比如是否要特殊的驾照?我估计挎斗摩托长安街应该能跑,你看这个老外不都把车开到了故宫后门去了!
  挎斗摩托在北京很时髦,但在上海却不多见。上海人怎么就不爱玩这个东西呢?是不是上海不给上牌照啊?也可能这就是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差异吧?我估计如果你在北京开一辆挎斗摩托,人家都觉得你COOL。但在上海,你开一辆挎斗摩托,可能人家觉得你是神经病。那在上海,什么是COOL呢?可能上海没有COOL这个概念。
  这咱就不管了,我准备在上海也卖一辆,有事没事地在衡山路上兜兜风什么的。
  我把北京的行情列出来,如果有感兴趣的大侠一起讨论讨论。
公路时尚精品长江750挎斗专卖
  挎斗=3个轱辘的敞棚跑车
  本店专营二手长江750挎斗,有正规手续,正规牌照
一,登记证日期为97年1月,仅行驶5000公里,油耗为7.5升/百公里,电打,倒挡一应具全~~
  此车无出现过交通事故,外观极佳,无任何改动,有很大的展现个性的空间~
  此车已改成去芯直管排气管道,声音酷似\"哈雷\"
价格:6500元

二,登记证日期为97年3月,仅行驶5500公里,油耗为8升/百公里,电打,倒挡一应具全,边斗已经打好四个安装喇叭的位置,此车三个轮骨(轱辘架子)均为冠军的,零售价为1000元
  此车无出现过交通事故,发动机已改为32马力,原车为24马力,动力十足
价格:7000

三,登记证日期为96年9月,仅行驶7500公里,油耗为8.5升/百公里,电打,倒挡一应具全,左后轮为冠军轮毂~
  此车外观属于改装车的典范,张扬个性的及至此车无出现过交通事故,
发动机已改为32马力,原车为24马力,动力十足
价格:6000

四,登记证日期为93年,仅行驶11000公里,油耗为8.5升/百公里,有电打,无倒档,性价比极高~~此车在拍照时正在调整中,请误有任何疑义~~